银财风投 发表于 2012-6-20 20:51

硅谷神童们为何会总是高估自己 基本归因误差

银财风投:社会心理学领域里有个概念叫做“基本归因误差”,不管你相信与否,这个概念与硅谷和高科技公司均有很大关系。

这个概念的主要意思是说,包括你我在内的所有人天生就倾向于高估个性特征对于他人成功的重要性,而低估环境因素对他人成功的重要性。

当我们解释自己在生活中的成就时,我们倾向于高估个性特征对自己所获成功的作用,但在解释自己经历的失败时却过度强调环境因素的影响。

以下来自维基百科: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假如爱丽丝看到鲍勃绊倒在一块石头上,爱丽丝也许认为鲍勃很笨或不小心(个性因素)。如果爱丽丝自己绊倒在同一块石头上,她更有可能会怪罪这石头的位置(环境因素)。

此类想法在硅谷如此盛行,以至于“基本归因误差”已经成为了所谓的“团体迷思”.每个人都相信太阳在自己的枕套上升起和落下。

创业者们相信自己能够不断复制成功经历,创立一家又一家的公司。

在某种意义上,硅谷的形成,其初衷就是为了支持此类想法。如果作为创业者的你在一家公司取得了成功,那么沙丘路(Sand Hill Road)上所有的风险投资机构就有理由把所有的钱都投给你创办的下一家公司。要不然风险投资还能支持谁呢?难道是某个失败了的创业者?

硅谷的文化同样支持“连续创业者”这个理念,也就是那些反复创业的人。如果你坚持不懈,找到富矿只是时间问题。你的身边环绕着众多硅谷的成功创业者,你自己的成功也似乎触手可及。

但是初创公司还有另外一面:大量的失败案例。几年之前,我在硅谷与某家从事照片分享的初创公司CEO会面。我认为这是很好的机会。他带我参观了公司办公区,我们还谈到了他签下的那些一流的风险投资。然后我们去了他的办公室,在闭门讨论了大约45分钟之后,他对我说:

“这是我的第5家初创公司,我希望它能成功。我妻子说,‘到此为止吧。’这家公司之后我们就会收手。如果此次创业失败,我就得去为一家大型科技公司工作。我们已经为这个梦想努力了很久,能如此接近于实现真的很不容易。”

他们未能成功,公司解散了。我没有继续跟踪他的后续发展,但我想他妻子一定让他听从她的建议。无论风投机构和媒体如何美化,创办公司都很困难。风投机构和媒体并不关心谁是赢家谁又是输家,因为作为旁观者的他们始终都有生意可做。但我接触过的那位公司CEO在初创界摸爬滚打了15年,他才是真的关心。

http://v.banx.co/xwb/images/bgimg/icon_logo.png 该贴已经同步到 银财风投的微博

银财风投 发表于 2012-6-20 20:51

就在上周,Facebook宣布其CTO布莱特?泰勒(Bret Taylor)即将离职创办自己的公司。泰勒说:

我一直跟马克一起冲在最前面,现在我决定自己创办一家公司……经过IPO(首次公开募股)以及启动最近的一些项目,我觉得目前是最好的创业时机……不同公司间的交流正是大量创新的源泉,因此我不会在这件事上想得过多。

泰勒的离职让我想起了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2005年对时任MTV总裁迈克?伍尔夫(Michael Wolf)所说的关于为什么他不会把Facebook出售给维亚康姆(Viacom)的原因:

“你刚看到了我的公寓,”扎克伯格回应到。“我真的不需要钱。而且我想我以后也不会再想到这么好的创意了。”

这样的言论非常精明、坦率,也很出人意料,尤其对于一个21岁的人来说。不知道还有哪个21岁、30岁甚至40岁的人会不认为自己的最佳创意尚在未来。

从科技界的历史记录看来,扎克伯格的预测可能是对的。终其一生,他也许再也不能想到一个与Facebook一样好的创意了。

想一想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创建网景(Netscape)所获得的成功(最终以40亿美元出售给美国在线)。但再想一想他独自或共同发起的其他几家未能给相关产业带来足够影响的公司:Loudcloud和Ning.

在把YouTube卖给谷歌7年之后,YouTube的联合创始人陈士骏(Steve Chen)和查德?赫里(Chad Hurley)眼下在做什么呢?我相信是他们买下了Del.icio.us.

肖恩?帕克(Sean Parker)创办的第一家公司Napster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其后他创办的Plaxo成为了Facebook的有力“连接器”.一周前,他又创办了一家名为AirTime的公司,提供类似于Chatroulette的视频聊天服务。未来发展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

Twitter的联合创始人伊夫?威廉姆斯(Ev Williams)和比兹?斯通(Biz Stone)离开(或被迫离开)该公司已有一年时间。当时他们曾说将创办一家名为Obvious的公司(与作为Twitter前身的那家公司同名)。Obvious的公司网站上目前仅有去年的一篇博文,声称三巨头又工作在了一起。

现在我能理解,初创公司相当脆弱而且很容易被打回原点。它们需要时间来成长、成功,有些后来很成功的公司在初期非常失败,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未成功。

我还能理解的是,一个成功的创业者发展壮大自己的公司并以大价钱售出之后,我们不能期待他或她在一年之内以十足的劲头儿又捣腾出一家新公司。

创业的经历必定会带给你智慧。你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你在行业内建立很好的人际关系,你更深入理解了竞争对手的动作。我愿意自掏腰包投资给那些更有见地的人。因此,我非常理解的是,任何一位成功的创业者在选择下一家初创公司时都会掏出自己的支票簿,而不是借助风投资金。

银财风投 发表于 2012-6-20 20:52

很让人钦佩的一件事:我们中大多数人在一次成功后不会马上退休。我一直很欣赏那些成功后选择其他目标继续创业的人。

但是我也同意马克?扎克伯格的看法:大多数人在一生中只能想到一个真正出色的商业创意。这听起来很悲观,但你看看周遭人们在各自事业中取得的成绩,你又如何能否认呢?

有如此之多的科技类初创公司失败了,创业成功的几率就跟中彩票一样低,而成功的原因对于大多数人仍然是个谜。如果找到曾经成功的创业者,加上一船的钞票,一次握手和“改变世界”的口号就能成功的话,那么沙丘路上的每家风险投资都会这么做。实际情况绝非那么简单。

成功创办一家公司如同把闪电捕捉到瓶子里一样难。曾经成功的创业者可以四处发表演讲,告诉别人有助于他在某公司创业成功的“7个习惯”.其实从老妈那里也可以获得同样有价值的创业建议。

我并不希望创业者停止尝试。果真如此的话,世界会变得更糟,而我也知道这种情况必定不会发生。

以下是给你的4条建议:

--认识到成功机遇是如何一闪即逝,机会降临在你头上是多么幸运。

--假如你很幸运地发现自己置身于通往成功的火箭上,不要像大卫?克鲁索(David Caruso)放弃《纽约警局》(NYPD Blue)剧中的角色一样在刚刚起飞后就跳下来,而要一直乘坐下去。我对布莱特?泰勒(Bret Taylor)和他的公司一无所知,但我知道他曾是Facebook的CTO,随后又放弃了这个职位。他的新公司为他带来的机会很有可能无法与他继续在Facebook再待五年相比。

--不断尝试,直到获得最伟大的创意,与此同时对自己的才智和运气程度保持谦逊。

--对投资者而言,投资于之前失败的创业者与投资于曾经成功的创业者的成功几率其实是相同的,而且投资于前者可以获得合理得多的估值,毕竟不必为所谓“成功企业家”的光环付费。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硅谷神童们为何会总是高估自己 基本归因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