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财风投 发表于 2012-10-20 16:57

可怕的90后 谁来为他们建设有意思的新联网?

银财风投:中国互联网的下一拨主人将会是这些个性鲜明但极具包容性的年轻用户。他们有哪些特征?



生于80年代的美图秀秀创始人吴欣鸿,专注做面向90后这个年轻群体的产品。为了更贴近这个用户群,他和团队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和他们面对面交谈。

“美图秀秀”创始人吴欣鸿是一个与90后用户“打交道”多年的创业者:4年前,他用3天时间做了一个应用工具“火星文转换器”(将汉字转换成生僻的文字),在未做任何推广的情况下,仅一年时间便带来了四五千万的90后用户。做这款产品的时候,他没有想过赚钱,推出来后也很难找到盈利模式。但面对庞大的用户量,吴欣鸿当时想到了把原来的用户转换到一个赢利方向相对清晰、依然针对这个人群的一个产品,于是便有了后来的美图秀秀。

这款傻瓜式的修图软件已有1.2亿的用户,核心用户群依然是90后。从火星文转换器无心插柳的偶然成功,到1年后专心为这个群体做一款产品,面对同样高涨的用户量,吴欣鸿最直接的感受是:就像从来没有人给他们做过产品似的。

5月上旬,这位来自厦门的80后创业者,在我们约见的北京建国门桔子水晶酒店大堂聊起这件事。他不讳言美图秀秀推出的第一个版本其实很粗糙,但90后不会像专业做IT的人或白领那样,“骂你这是个垃圾产品”。相反,他们对产品宽容度很大,会“在线留言鼓励并且感谢有这样一款产品,满足他们的需求”。

零点咨询向本刊提供的一份数据显示,全国90后人数约1.4亿,占总人口的11.7%左右。2011年,CMI校园营销研究院与新鲜传媒联合发布了一份报告《互联网下的90后》(以下简称《90后报告》)。他们给本刊的数据是,目前中国高校2900万以上的孩子大多是90后,在校4年中,每年产生的消费最少达3000亿元以上。

“从2012年开始,每年将有近700万90后大学生走出校园,成为最具潜力的新生消费力量。”这份报告描叙道,“作为在互联网下成长的一代,90后新生消费群体有很多自身的特性,这将深刻的影响到包括互联网在内的企业营销环境的方方面面。”

被互联网公司忽视的一代

“90后不是一个简单的代际划分。”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沈虹,是《90后报告》的专家团成员之一。她说:“他们接受信息的渠道、思维模式、行为方式无疑都受到了互联网的影响,而不同于非数字化时代成长起来的其他人群。”

2011年,《90后报告》项目组成员历时5个月,在北京、上海、广州、郑州、成都等8座城市里,访问了33所高校的大量90后。联合CMI校园营销研究院一起做这个项目的新鲜传媒CEO纪中展和沈虹发现,在他们所调查的这些城市里,有70%的90后在小学或初中便开始接触互联网;每天都接触网络的90后大学生达61.7%;互联网在90后中的普及率为100%。“一个伴随互联网长大的群体。网络化和数字化的生活,在真实地笼罩着他们。”沈虹说。

互联网、数字化生活现在也同样笼罩着已是社会精英、中流砥柱的60、70后,以及坐在写字楼里的80后们。但,这些人群不是分身于各类公务、应酬、家庭,就是房奴、卡奴、车奴,并且还得面对赡养父母、抚养小孩的生存压力。很难想象,他们会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在线上聊天、浏览新闻、上SNS社区、听音乐、看电影等行为上,而这些行为却是90后、尤其是脱离了升学压力的大学生在网络上常做的事。其中,QQ、人人网则是他们最青睐的即时通讯与社交网络(分别占比97.6%与80.2%)。

这是一个在互联网上高度活跃、对新生事物充满了好奇感、乐意为产品付费的群体。

“他们从小就会用手机,碎片时间基本都会使用在移动设备上。90后绝对是移动互联网的一个主力。”尚丹是摩天轮的创始人。摩天轮是一款基于真实地理位置的城市地产社交游戏,产品锁定的核心用户为90后,2010年下半年推出这款产品的时候,便直奔移动互联网的平台。

尚丹觉得,很多90后从小学就开始用QQ,对于游戏里面的各种炫耀性应用和收费性质的VIP、游戏Q币等都已经形成了付费习惯。于是在今年上半年,她想到要推出一款针对90后付费性质的社交游戏——《金币很忙》。上线不足一个月,“就有小孩充了2000块钱”。尚丹说,付费情况比他们原来预料的要好一点。

今年夏天刚从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的杨元从武汉回到了老家北京。一个多月前的一个下午,《创业邦》在人人网所在地北京北三环静安中心访问时,一位负责产品的员工对记者说:“最近一款叫‘我要当学霸’的APP在90后中很火!”

杨元是“我要当学霸”的开发者,瘦高个儿,22岁。在毕业前夕的5月初,他出于一种自娱自乐的心理,在人人网推出了这款面向学弟学妹们的APP,一个星期的时间便带来了10万次的下载量。“一夜之间有很多很多的学生都知道这个东西了。”杨元说。

在聊到移动互联网时,他形容,周围的同学使用手机的频率到了“疯狂”的地步:“到什么程度?我经常在食堂看到,排队打饭有人拿着手机;吃饭的时候,有人拿着手机,边看手机边吃饭;就是几乎你所有不在思考、不在学习的时候,都会拿出手机看一下。尤其是晚上睡觉之前,使用量会上升得很快,很多同学都会躺在床上耍一耍手机。”

与这种“疯狂”相对的是互联网产品在这个群体中的缺席与贫瘠。从PC端一直延伸到现在的移动互联网,“大家用手机也就是满足最基本的一些需求,通讯、浏览器、看电子书、游戏,感觉没有特别给90后用的应用和产品,跟校园外的人没什么区别”。

杨元说,在这些产品和应用里,很多学生都热衷于用手机看电子书:“超级多、超级能看,在课堂上,你要找一个没在用手机看电子书的这不可能,所以说会下一大堆看电子书的各种各样的软件,譬如多看阅读、熊猫阅读、QQ阅读等等。”除此之外,就是用手机玩形形色色的游戏了。

在杨元的观察里,付费情况“存在两个极端的阵营,一类是喜欢折腾手机,他们有‘越狱’的能力,喜欢用免费、盗版游戏;但身边还是有很多同学会坚持付费,觉得自己好像也不缺那几块钱,给开发者也挺好的”。

杨元觉得,他们更喜欢在互联网上尝试新鲜的事物。因为这些事物尝试成本很小,下一个APP要么是免费的,要么也就几块钱,如果觉得好的话还会推荐给身边的人。

因此他认为,他们有付费习惯并非不可思议。小时候买一个正版的游戏要花几十到几百元,“但是现在你玩儿手机,iPhone上面一个游戏撑死了12块钱,绝大多数都是6块,就跟小时候去中关村买盗版盘这种感觉是一样的,所以在价格上还能接受”。

“我们在网上要付费体验一个产品的话,会觉得很奇怪。会想,我为什么要花这个钱呢?”34岁的纪中展微胖,是一个“00后”男孩的父亲。2004年他成立新鲜传媒,一直在做的业务是校园营销的咨询。他说:“除了腾讯QQ,90后是中国移动动感地带早期利润的最大贡献者,它们一开始就培养了90后的付费习惯。”

纪中展和一帮朋友聊到过一个现象,大凡看到哪两家公司骂仗,自己就会想“这两个家伙又开始炒作了”,接着会来一个评论“都不是好人”。但90后不会关心媒体怎么说、谁在骂,谁骂赢了。“他们看谁的用户体验好、谁经常用、谁的产品自己最喜欢。90后乐意为自己喜欢的服务心甘情愿地付费。免费的不一定是他们喜欢的产品。”他说。

纪中展觉得这是一个被中国互联网大佬、创业者们忽略的群体。今天,我们想到中国互联网时,第一时间闪现的画面多是掐架、谁山寨了谁、谁被谁山寨、“烧钱”、五花八门的数据、高深莫测的术语、技术、模式、云,以及各种高谈阔论。

“那些只顾打口水仗的公司,很可能会被他们抛弃掉。”纪中展说道。

银财风投 发表于 2012-10-20 16:58

他们的世界:部落VS多元化

这个群体的人,从小到大都住在小区的高楼里,并且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线下与同龄人的沟通相对匮乏,网络成为了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而人人网则成为了90后在互联网生存的一个部落。



银财风投 发表于 2012-10-20 16:58

大佬们做不了的事情

杨元称“我要当学霸”是“闲着没事做出来的”。这款APP发布后,“根本没用什么推广,它就自发地火起来了”。这就像吴欣鸿当年推出火星文转换器一样,让他感到很意外。杨元说,在校的90后都很依赖手机,他们自己也会觉得耽误学习。这就激起了很多人希望自己有节制地去玩手机的迫切需求。



18岁的徐德尘是在聊网的联合创始人,他觉得所有的创新都是为人服务

用户下载了“我要当学霸”后,在人人网上设定学习时间,整部手机便进入了锁屏状态,任何实体按键都不能使其退出。如果动用按键,它的提示也很有趣,譬如“不要摸我嘛,人家会害羞的”、“亲,要好好学习不要玩手机嘛”。如果要放弃学习,只能在人人网上操作。为此它会弹出警告窗“亲,好好考虑啊,放弃学习就要接受鄙视哦”、“对不住大家,我又在学习的时候玩手机了,麻烦看见的每人回复一句‘你这货永远成不了学霸’,跪谢!”等提示语——而这些状态,会在用户的人人网的主页上同步发布出来,并可能有人为此回复,“鄙视”这种半途而废的行为。

杨元有几个在新加坡念书的同学,他们都用Facebook。因此他在考虑接受同学们的建议,推出一个针对新加坡或海外华人市场的版本。对于“我要当学霸”的“走红”,杨元很平静:“满足的无非是这个人群的某些基本需求。”他与吴欣鸿都有一个很鲜明的、共同的感受:90后这个群体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包容性特别好。“比如说,我做的APP不是特别好,可能有一些粗糙,但是他知道这是一个学生做的(难免有不专业的地方),特别能接受这个东西,不会吐槽,也不会恶语相向。”

他说:“我感觉90后正能量其实挺多的。(他们)更敢于尝试、践行自己的梦想。”尚丹也说过类似的观点,她有一个深刻的印象:“他们想做一件什么事情的时候,就会想办法去做,他们不会在意你说什么。”

与杨元同城的徐德尘已在北京十一学校休学一年。2012年夏天,在他的同窗忙着高考、出国的时候,他则忙着和投资人见面。这个留着山羊须、18岁的年轻人是在聊网的联合创始人。

去年,徐德尘念高三。当时家里打算把他送去国外念大学,但他义无反顾,选择了休学创业。他和朋友一起创办的这家在线学习英语口语的网站“在聊”,已经在今年6月初正式上线。

在聊网上的英语老师基本上是来自美国各名校的大学生。经过网站的审核,他们的个人信息、擅长聊的话题等类目便展示在这个平台上。这个网站希望并帮助用户在这里找到价值观相同或趣味相投的老师,然后支付一定的费用,以交流感兴趣的话题的方式学习英语口语,网站则会从中收取一定的佣金。

一年前,徐德尘认识了在聊网创始人张林轩。张大徐2岁,2011年在十一学校头次见到徐德尘时,他说他打算创业。两人很聊得来。徐德尘刚进入高中时本来就有创业的念头。他觉得张林轩的项目好,就放弃了出国的念头,休学和张林轩及团队一起推进在聊网的项目进度。

这个10个人的团队,平均年龄19岁。在北京五道口的华清嘉园,他们租了一套280平米复式结构的房子用作办公场。这里也是10个人的住所、“食堂”与附近高校学生团体举办沙龙的场所。

在五道口一家四川菜餐馆,徐德尘介绍我们认识了李闻天。李闻天和徐同年,今年毕业于北京西城外国语学校。高考前,他和8个同学推出了一个定位做校园周边产品的网站“拖堂网”,目前正处在改版的阶段。李闻天说,这个网站只是为了起到宣传自己产品的目的,以后也会丰富网站的内容,目的是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而业务主要在线下进行。

前不久,他们推出了一款产品叫“校服熊”,将下订单的中学的校服做成缩小版,穿在一只玩具熊上。这款看似简单的产品却得到了很多学生的认同。李闻天说,他们觉得这只小熊穿的是自己学校的校服,很亲切,“45元钱一只的价格也能接受,无非是这些同学一两天的饭钱”。

银财风投 发表于 2012-10-20 16:59



18岁的李闻天与同学一起创办了专注做校园周边产品的“拖堂网”.他们的产品“校服熊”,在李高考前夕的2个月时间,订单达3000只。

李闻天说,高考前夕的两个月没太用精力去推广这个产品,他们主要和一些中学校园的学生会谈合作,由学生会去宣传。“但两个月的时间,订单就突破三千了。”李闻天说,他们会一直做高中生的产品,接受一些学校的特殊订购。譬如,他们在想,学生对自己的学校有认同感,也可以画一些针对某个学校的漫画,“一个动漫人物,穿上他们学校的校服,再配上幽默的故事”.

他并不着急去找大笔钱投入,觉得现在还只是试水阶段,“先出一系列的校园产品后,看看哪些产品好卖再说”.

杨元觉得,他们这个群体在互联网上,将来说不定会有很多的创新和大的作为。因为他发现,这个群体里的人,有很多在念初中的时候“就会做网站,会编程,会做APP,等他们上了大学,有很多相对自由的时间的时候,很可能开发出更多还蛮有趣、蛮新颖的互联网产品出来”.

杨元毕业后进了百度做产品设计。他打算先历练两年再考虑去创业。这个群体正在陆续走向社会,具有创新精神,为此,他希望无论是社会还是天使投资人都能给他们更多一些关注。

在聊网目前还没有拿到投资。他们现在只能每天熬夜细化产品。

在五道口的川菜馆,《创业邦》和徐德尘聊到创新的话题,他说:“我觉得所有的创新都是为人服务,为实现人的价值而存在。”

银财风投 发表于 2012-10-20 16:59

90后在互联网上的行为特征:

1、聊天、交友构成了这个群体主要的网络生活;在移动互联网上,除了满足基本的通讯需求,看电子书、玩游戏、听歌成为了其主要的使用特征。

2、无论是在线下,还是在SNS社区,会细分自己的交际圈。

3、手机已经成为90后大学生主要的上网工具。

4、很少有90后大学生很少进行冲动消费。在大多数消费情境中,他们都表现得颇为理智。他们具有付费习惯、愿意为新鲜感买单。

5、在媒体接触行为上,网络是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并对传统媒体形成了功能性替代。

互联网精神

1、相比之前几代人,他们更加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对不同的观念和行为表现出更多的包容。

2、行动力强,敢于尝试、践行自己的梦想;正值创造力爆发的年纪,专业学习使他们有了一定量的知识积累。

3、对于认可的产品,乐于口碑传播。

4、他们遇到问题时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父母很少对他们的生活进行直接地干涉,大部 分事情都可以自己做主。

5、除了兼职、实习、创业等社会实践以外, 90后大学生对于社会公益事业也具有很高的热情。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可怕的90后 谁来为他们建设有意思的新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