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施国敏:医疗机构产权投资浅析
非公立医疗机构快速增长;产权改革如火如荼;从国家政策支持到社会资本介入;从单一专科民营医院到机构连锁化、医院集团化发展;这些年国内医疗市场都发生了什么,又有什么样的投资机会,未来的发展趋势又将如何?本文作者综合整理了近些年来国内医疗机构产权制度改革的背景、内容与特点、发展方向等系列问题,并对未来医疗市场发展及投资机会做了初步的梳理。医疗机构改制背景
近年来非公立医疗机构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在逐年快速增长,但在整体规模、患者资源以及医疗技术综合实力等方面都还难以与大型公立医院相抗衡。以非营利公立医院为主体的格局还未完全市场化,而非公立医疗机构主要集中在专科医院与服务领域如妇幼保健、男科、口腔、以及连锁体检等方面。灵活的经营策略、良好的成本控制和较高的工作效率,使得这些民营医院拥有比公立医院更高的利润,尤其是迅速发展的连锁复制模式可以很大程度提升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新医改方案明确要求“稳步推进公立医院改制试点,适度降低公立医疗机构重;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未来将有更多的公立医院走向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改制,可以进一步开放和搞活整个医疗市场。
医疗机构改制内容与特点
以所有权为核心,以法人治理为基础,规范公立医院运行的改制可以很大程度地改善经营效益,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已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得到明证;患者满意度的提高,医院品牌的建立也可进一步增强改制后医院在市场的竞争力。通过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适当分离,引入竞争机制,可以有效引发医疗资源的重新配置与整合,而近些年改制过程中出现的对医疗机构的股份合作制、托管制、公司制改造、组建医院集团等都是在建立两权分离的法人治理基础之上的。
一般而言,各地政府自办的部分大型综合型公立医院,权属基本清晰,并不需要太多直接产权改制,但由于其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和对企业化的管理制度的需求,不少大型企业集团有意投资或进入此类医院;国企附属医院和中小型公立医院权属较乱,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深层次要求便是改制,这也是前些年国内医疗机构改制的主要集中地,由于地方政府的配合和企业的积极参与,这类医院的改制工作在接下来的几年内还将持续活跃;以独资、股份制和中外合资形式存在的医院,其产权基本清晰,也是目前社会资本进入较为积极的一个领域,如何提高运营利润和加强内部管理机制是其改制的内在需求,而较早期进入的资本则一直也在寻求退出的渠道,另一方面这类医院也是相对比较灵活,也是目前专科民营医院的主战场,同时是今后一段时间内的一个重点。
医疗机构体制和管理机制的根本性变革是产权改革的核心,法人治理是基础,改制涉及的相关部门利益需求的不一、原有职工过度与安置问题、国有资产处置问题、改制后的整合等等都是改革将涉及到的重要问题。政府的管制与市场的竞争则是外在的影响。无论从大城市的高端服务到中等城市、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改制转移,还是从管理层收购(MBO)向医院改制招商服务,医疗机构的投资与管理面临着诸如股权、税制、盈利、回报、退出机制是否清晰等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可能成为未来资本持续盈利或者考虑退出的重点,特别是医院集团化在未来数年上市的可能性。 医疗机构改制与医院集团化发展
“有管理的竞争”或“有计划的市场”是全球性医院体制改革的一大趋势。无论是一直坚持市场化取向的美国,还是到以福利制度较为完善的欧洲国家,以及在新兴市场和亚洲国家,医院的自主化、法人化、民营化一直是市场自然发展的一个方向。无论从美国非营利性医院的“私有化”到追求“有质量的管理”,还是英国、德国和新加坡等国公立医院的“公司化”,都与市场竞争和政府卫生政策的调整与变化有关。纵观世界上大型医院集团的发展史,几乎没有一家不是运用兼并收购等资本运营的方式发展起来的。
美国证券交易所拥有医院集团相关上市公司至少有十多家,澳大利亚、印度、中国香港等都有众多医院服务上市公司。美国最大的医院集团HCA创立于1968 年,通过不断地自建、收购等方式壮大,目前年收入已超过300亿美元。高质量医疗服务的供求矛盾导致高端医院资源的稀缺,投资者竞争日益激烈。2010年7月,德州太平洋集团(TPG)和凯雷集团(Carlyle)以17亿美元价格买入澳大利亚医院集团Healthscope。而在2010年3月份,TPG则以6.85亿美元的价格将早年收购的Parkway Holdings(Parkway Holdings公司在6个亚洲国家开办有16家医院,早在2007年,就与上海华山医院合作成立医疗门诊部。)的部分股权出售给了印度医疗集团富斯环球(Fortis Global)。而Fortis Global进入一直存有进入东亚布局的野心,2010年10月份以15亿港元购入香港医疗集团卓健亚洲(Quality Healthcare)公司大部分业务。全球医院并购之风可谓来势汹汹。
出于对产业前景的看好,近些年来国内医院资本市场亦是大有动荡。即有早些年在国外上市的中华医院管理集团,亦有医院私有化集中地的宿迁;既有肿瘤服务的万杰高科,亦有收纳综合医院的浙江广厦和金陵药业;即有长庚医院集团的积极探路,亦有复星集团的外部扩张;鉴于医疗服务特别是医院投资的退出渠道还未完全明朗,部分投资者还只是持观望态度。但若一切成熟,谁又不敢佩服早期进入的那些资本们没有吃螃蟹的勇气呢?事实上,国内涉及相关医疗服务的上市公司或者正在转入的上市公司,早已潜心布局了。 有心人士,也必能看到众多境外资本早已通过各种途径来到了内地,正如莆田系的医院一样,只是大众很难发现幕后的直接老板而已。待到医院集团山花烂漫一切明朗时,众等只能叹道“天凉好个秋”,而“那人却在丛中笑”,那就晚了。 医疗机构改制与投资机会
新医改方案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积极促进非公立医疗机构发展,形成投资多元化体制。随着保障体系的逐渐完善,高端医疗的进一步需求以及基层社区医疗服务的扩张,现有医疗体系诊疗格局将会有进一步得到调整。而本身医疗服务社会需求的多元化和差异化也必将使得私立医疗机构越来越朝着细分化、集团化发展。
建立连锁专科医院是一种较为成功的模式,需求大、风险相对较小、通过优质服务和较低的治疗费用(定位于高端服务的则强调高端的服务,费用也相对较高)等优势和依靠品牌和管理迅速扩张。收购或并购现有专科医院并使之往连锁发展,眼科、齿科、妇产科、整形美容等细分领域都是较好的进入方向,而肿瘤科、骨科、脑外科、肛肠科等亦是投资热点。在国内目前已上市公司中,爱尔眼科、通策医疗是典型代表,三精制药则正向妇科和肾脏专科医院延伸,华润集团打造顶级脑科医院,马应龙从肛肠制药到专科治疗都属行业先行者。而其他尚未上市但已获投资的连锁医疗机构在近些年也吸引了众多的眼球,如瑞尔齿科、安琪儿、伊美尔、道培医院等等。
另一种趋势是收购改制综合医院,包括在市场化接受程度较高省市的三级医院的直接改制,或者在多个城市的医院产业集团的整合。在这方面,无论国内的大型医疗集团如上海瑞金医院集团、北大医疗集团、凤凰医疗集团,还是从制药转向医疗的复星医药集团、正大制药集团,或者是国外资本集团TPG、凯雷,或者是国外直接医院集团HCA、Fortis等,都在不同领域展开了竞争,也可以说这方面的投资机会更是一个长线战场。
当然,除了细分化、集团化方面,我们也可以在一些相关产业链领域找到很多其他较好的投资机会,个中奥妙,只要沾染了无论短期还是长期利润的味道,资本们早就随着灵敏的嗅觉,凑了上去。本文作者也只是在专注医疗机构整体改制的部分方面,抛了块砖,也请同行朋友们多多交流与指教。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