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老板、大小业主的手机号、家庭地址等信息,只要鼠标一点,就能轻松到手。2011年初,百度文库上出现了大批量泄露各地用户信息的文档,每个网民都真切感受到自己成了隐私生产线上待宰的羔羊。
谁在消费着我们的隐私?
其实只要想想自己收到的垃圾短信便不难得到答案。各种生产商、销售商、服务商,都迫切需要对用户信息的大量占有;各类广告平台,也需要海量的用户数据来提高其广告投放效率;甚至每一个普通的网民,在需要某个特定个人或群体的信息时,网络购买也成为最便捷的途径。每个人都同时是网络隐私市场的消费和被消费者,谁也无法在这场隐私的盛筵中独善其身。
那些出售我们隐私的是谁?
有条微博对此做了形象刻画:“网上注册要求写姓名时,在新浪注册就填张新浪,在雅虎注册就写张雅虎,在百度注册就写张百度,在猫扑注册就写张猫扑。当接到电话,问:‘是张建设小姐吗?’我知道,建行把我的个人资料卖掉了……”
网络隐私交易中,个人获利者固然存在,然而无论就信息占有渠道,还是传播效率而言,网站本身似乎更高效。当我们在网站填写注册资料,我们的信息就已经不再属于自己。
你打得赢自己吗?
在主流观念中,对于网络隐私的底线基本认同为“非被动”、“非商业”、“合乎道德与法律”的标准。
然而有意思的是,在很多调查中,绝大多数的网民都反对网站未经允许便将有隐私信息的图片公之于众,但同时也在乐此不疲地使用网络搜索观看这些图片。
每一个网民在惧怕隐私被泄露的同时,又都是隐私这一产品最兴奋的消费者。这种矛盾使得网络隐私的底线更像是与自己为战。在这场全民隐私裸奔与消费的盛筵中,互联网有罪吗?人性本身的漏洞才是隐私泛滥的根源。互联网无罪吗?因为它的出现,才为隐私提供了裸奔的场所。 真相篇:人类文明史上最大的谎言
你被漏洞算计了。
在资本流向决定技术发展方向的模式下,互联网的发展不是基于满足人们的需求,而是基于发掘和创造人们的需求,扩大人类的欲望。为此,它创造了一个处处存在漏洞的世界。这些漏洞看似是技术问题,但如果仅从技术层面来说,理应可以避免。
网络投票中,如果连普通网民都能够使用各种代理服务器,投票的主办方不会不清楚漏洞的存在;电子商务平台上,如果连用户都知道怎样绕过规则、炒作信用,网站管理者不会不知道怎样补缺;杀毒市场上,每次新病毒的出现,都会伴随着相关杀毒产品的铺天盖地,甚至引起人们对于二者关系的怀疑……
互联网放任着这些漏洞的存在。对于用户,它们给了我们上网的快感。对于产业,它们给了商业操作的空间。
脱下华丽的外衣,互联网更像是一个人为设计的充满陷阱的鬼屋。人们所迷恋的有关互联网的一切,却恰是并不存在的乌托邦,互联网本身便是一个惊天的欺世谎言。
互联网谎言一,免费的大餐。
免费的浏览内容,免费的网络邮箱,免费的博客微博,免费的网络硬盘,免费的聊天工具,免费的杀毒软件……“免费”已经是互联网行业无往不利的法则,甚至是不容碰触的底线。
然而,你真的认为自己可以免费享用各种互联网产品的大餐,而不用付出代价的吗?
对有些用户,免费是一种撒网捕鱼的手段。以腾讯为例,先依靠免费的聊天功能建立庞大的用户群,接下来附加业务不断出现:手机绑定、问问、网上银行、开心农场……虽然这些服务也声称免费,但交不交钱待遇却有天壤之别。
而另一些用户虽然确实享受着免费的产品与服务,但正是你的使用,成为互联网企业广告收入的来源。甚至你的个人资料,也会成为企业用以交易的“产品”。
利用“免费”来赚钱,也许这才是互联网产业“免费”的真相。
互联网谎言二,“匿名”的安全。
人们迷恋互联网的一个重要理由,便在于“匿名”带来的安全感。然而当互联网平台与现实世界真实对接,我们却不得不主动泄露自己的信息,公开自己的身份。
一个例子简单而极端:在实体店购物,我们只需付款取走商品。而通过网店购买一件普通的商品,却必须主动“泄露”自己的姓名、电话、工作单位,甚至家庭住址。
使用互联网时,每一次数据的上行和下行都必然被网站所获得与监控。在这样的技术前提下,互联网信任产生的机制、基础是什么?而更大的风险在于,即使有证据证明个人信息被出卖,我们也缺乏明确有效的法律途径来保护自己。
互联网谎言三,平等的世界。
那是一个不受现实世界中身份与地位限制的国度,无论学历高低,地位差别,财富多寡,都可以在互联网上畅所欲言。这是无数网民预想中的互联网世界,也是绝大部分人梦想中的乌托邦。
然而放眼如今最火的微博,被疯狂评论与转发的,依然是那些现实社会中居于财富或权力高位的“精英人群”的言论。不但因为其有着固定的“群众基础”,更因为其有能力与需求利用各种工具与渠道,对自己进行推广。相反,草根阶层所发表的言论,却绝大部分都迅速被淹没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现实社会的关系网被日益完整地复制与移植到网络世界,包括现实世界的种种不平等。
只要还是金钱利益在推动着互联网的发展,平等只能存在于理想。
互联网谎言四:公正的真相。
你是否认为,互联网比传统媒体更接近真相?
当你需要购买商品时,你更愿意相信开放性网络平台上的自发性评论,然而讽刺的是,你在网上看到的对此产品的如潮好评中,绝大部分可能是企业经由网络推广公司包装出的产物:论坛热帖可以由专业“写手”打造,并通过网站进行“推荐”、“置顶”;淘宝好评可以由专业或非专业网托人工完成;至于各类带有点评性质的网站,一个广告投放,便可删除所有负面评论……而这些运作手段,正随着产业的成熟变得越来越有技术性与隐蔽性。
当网民追求公正与真相的心理被利用,网络营销与公关,远比借道传统媒体方便而廉价。一个我们不愿意承认的事实是,在互联网时代,舆论更容易被操纵。
互联网谎言五:正义的力量。
2006年2月,一组变态残忍杀猫的图片被各网站广泛转载,引起网民愤怒。仅凭着网上的一幅照片,网民们通过种种技术手段,将虐猫女子的年龄、籍贯、职业等信息公之于众。继人肉虐猫女首发“网络追杀令”之后,当年又相继出现了著名的“铜须事件”、“香格里拉车祸报道事件”等,当事人姓名、电话等私人信息被网民曝光,甚至受到人身威胁。
一系列“网络追杀令”的出现,使普通网民开始迷信,网络可以有超越现实世界的正义的力量。当这种力量被片面地夸大,越来越多的网民开始相信,自己在网上的发言可以改变现实世界的事件进程与方向。结果是,他们会整天在网上与意见不同者论战,而不会真正对自己认为正义的一方伸出现实的援手。仿佛自己表达了立场,就为维护正义做出了贡献,与生俱来的良心上的责任,也可以因此被轻易放下。
网络上义愤填膺的口号究竟能改变现实世界的什么?“顶起来,让更多人看到。”在这样的网络逻辑与行为模式下,互联网正义的力量,更像是无责任的自我满足。 生活与生意的本质不容虚拟
在即将开始这场策划之前,编者突然进入了一个奇怪的梦境:梦里自己骑着一辆绿色单车穿行于城市的大街小巷。一路上,熟识的人都微笑着和对方打招呼。人们的脸上挂着亲切与温和,每一个表情与动作都无比真实而快乐……最终,将编者从梦境中拉回的,是藏在随身背包中的一样东西——一台该死的黑色笔记本电脑!编者需要用它来立即完成手上的工作。
这无疑是一种反讽:你不是质疑互联网吗?你怎么还得靠它来工作与生活?
生意与生活的本质是什么?也许我们从未认真地思考过。即使这个虚拟的世界能够复制我们生活所有的形式,能够承载我们生意的一切内容,又或者如某聊天工具广告所说的那样“弹指间、心无间”,我们生活的本质也是可以被复制与虚拟的吗?关于这个问题的追问,还诞生过一部著名的电影——《黑客帝国》。
被互联网异化的世界中,我们习惯于在网上“无营养”的闲聊,却疏离于在现实中坐下来表达情感;我们习惯了网络情感的快餐,却忘记了真正细水长流的关怀;我们习惯了在不同的网页之间跳转切换,却失去了沉下来阅读一本书的能力;我们习惯了在网上义愤填膺,却无力承担起现实中的个人与社会责任……
通过挖出并直接满足人性中的欲望与弱点,实现对人类意识的解构、影响与控制,正是藉此,从诞生至今,互联网对于人类生活和思维的改变,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有效的阻力;也正是因此,虽然人们早已注意到了互联网正在“碎片化”着人类的思维、社会与生活,却一直徘徊于技术与心智的矛盾,看不到让互联网真正和谐融入人类文明的方向。
一个问题在此时似乎显得格外尖锐与迫切:互联网能否改变或代替人类的情感?当网络承载起人类的部分记忆功能,当海量信息的冲击带来线性思维的消解,情感被寄望为人类文明抵抗互联网这一工具入侵的最后防线。
那正是人与机器的分界线。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