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并购路:技术提升是硬件 适应文化是关键
中广网北京9月18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报道,前不久,长城汽车与瑞典奥托立夫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又掀起新一轮中国汽车企业海外并购热潮。但曾经华泰收购萨博的闹剧;奇瑞与斯巴鲁的夭折等遭遇的尴尬问题,使得中国车企的海外并购之路艰难坎坷。如何实现美好的合作前景?今日酷评,有请汽车行业资深分析师李洋:主持人:李洋,你好!近期,长城汽车与瑞典奥托立夫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目前的情况怎么样?是否顺利进行?
李洋:这个只是一个长城和国外大的零部件厂商签署一个战略合作协议,它真正的意图还在于收购或者并购国外的一个比较知名整车品牌,但是具体是谁,包括魏总还有他们公关这边的人士都没有明确的表示。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国内的企业现在已经在一点上达成了共识,那就是说要想在技术上有所突破必须借助于外力,这是肯定的。
主持人:之前你也说到过,中国车企在海外并购走的不是一帆风顺,这其中您观察到它存在哪些风险和问题?
李洋:最主要的风险就是金融风险,因为但凡要出售的品牌都是在经营上或多或少遇到一些困难;再有一个就是法律风险,因为各国的法律制度不尽相同,在收购的进程当中可能遭遇一些碰撞。而最主要的是一个文化方面的冲击,短时间内难以融合。
再有就是技术上,有些东西我们拿到的是它目前的技术,但是他还和第三方签署一些协议,有些核心技术可能我们花了钱了也拿不到;再有有些东西我们买到了,但是限于目前自己的水平可能用不上,等等诸如此类很多风险在里面。
主持人:我们知道2010年8月,吉利收购了有80年历史的沃尔沃,并在一年时间里帮沃尔沃实现利润增长,逐渐进入良性发展轨道;但最近在生产超级豪华车的问题上,双方却发生了分歧,主要原因是什么?
李洋:这个分歧不仅仅是一个未来的大型豪华车,还牵扯到很多问题,包括吉利打算在国内建3个10万台的生产基地,但是对方总是对这个持反对意见。但是沃尔沃方面提出要做一个代号S20的超级小型车,中方对这个也持反对意见。
总而言之我觉得这都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为什么呢?因为两家企业的文化差异实在是太大了,这个只有未来不断的磨合去逐渐消除这种差异,但是我觉得这都是在前进过程中一个正常现象,而且截至到目前来看,吉利收购沃尔沃在国内的企业品牌的并购里头还算最成功的一个。
主持人:提升技术含量是一个硬件,但是刚才您讲到消弭文化之间的差异也是非常关键的。其实,中方在合资企业的框架内对于自主品牌的发展是有一定制约,技术问题是短板,怎样从根本上解决中国车企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李洋:这个问题只能还是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要坚持和海外,包括大的零部件企业在技术方面深度的合作。我们注意到长城汽车在这一块,它和很多国外的大的零部件供应商不是简单的签署一个供货协议,而是要求这些供应商在长城新产品的研发阶段就前期的介入,提前介入,这个我觉得是提升自己技术水平的一个最好的途径。
另外一点就是说我觉得我们国内相关的行业这些企业可能眼光应该放宽一点,别老盯着国外那些整车品牌,可能有时候一些零部件的厂商他的含金量更高,而且相对来讲是价值的洼地,如果能收购一些这样的企业,可能对于提高国内目前汽车整车的技术含量,可以起到更直接的作用。
http://v.bankpop.com/xwb/images/bgimg/icon_logo.png 该贴已经同步到 财经道的微博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