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道 发表于 2011-11-14 20:18

国务院批复中投分拆计划 形成母公司一拖二模式

低调度过4周岁生日的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投公司、中投”),正启动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架构调整——集团分拆。

本刊独家获悉,近期,国务院已批复中投公司的分拆计划,分拆后,将形成母公司中投集团一拖二的模式,下设两大控股子公司中投国际和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下称“汇金公司、汇金”),将各司其职,分别专注于国内及国外的投资机会。

熟悉主权财富基金人士向记者表明:“越来越专业化的中投公司很像淡马锡的运作模式。”

对中投公司来说,分拆是艰难的架构过渡,也滋生出众多待解之疑——何时以何种方式完成注资?与汇金公司分拆,中投国际作为非银行控股机构,有多少投资权力可以释放?又有哪些曾经的投资壁垒可待进入?

镜鉴新加坡,分拆详解 成立4年来,中投公司步步为营。尽管在今年9月就已获批分拆,但中投公司内部仍谨慎地逐步推动。

其第一步是中投公司全资子公司中投国际(香港)有限公司(下称“中投香港”)职能落实。11月3日,中投公司发布重要架构调整通知,中投香港的投资职能逐步得到落实,并派驻中投公司高管、原专项投资部总监樊功生担任中投香港总经理。

多位知情人士表示,樊的调任仅是开始,在获批的分拆方案中,首先是将中投公司现有海外业务剥离,成立“中投国际”,与汇金公司形成两家独立法人结构的子公司,实现财务分账;中投公司将升格为汇金公司和中投国际的控股公司,即母公司中投集团。分拆后,中投公司与汇金公司的定性问题将进一步明晰。

这一明晰包含多重意义:作为全球最大的主权财富基金之一,海外投资主体是中投集团旗下的独立子公司,不再受到汇金公司作为政府金融平台及银行控股公司定性的困扰;悬而未决的中投公司注资渠道也将得到妥善解决。

“中投成立时基本借鉴了新加坡主权财富基金之一的政府投资公司(GIC),对外积极进行委托固定收益和私人股票投资,汇金公司则有些类似于新加坡另一只主权财富基金淡马锡,主要职能是对本国战略性产业进行控股管理。而今,求变的中投国际也在尝试淡马锡的新路。”

投资身份得以明晰后,中投国际将继续拓宽海外投资视野。上述熟悉中投的人士表示,人事调整也有中投公司现有资产配置调整的考虑。“以前中投公司海外投资部分,绝大部分集中于委托投资,其风格在市场人士看来,和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类似;随着委托比例逐年下降,在分拆后的定位上,自营及直接投资比例将继续加大,中投国际未来的定位将倾向于淡马锡。”

当前,棘手的问题之一是解决中投公司的“出身”问题。

随着中投公司海外投资能力的不断加强,汇金公司的政策属性与中投在海外的市场主体身份在金融监管升级的情况下,冲突明显。中投公司的投资往往被解读成政府行为,成为保护主义者设障的借口。

历史的经验是相似的。淡马锡成立时,新加坡政府就以宪章形式制定了淡马锡章程,明晰其与政府投资关系的边界。

2009年8月25日,淡马锡修改了新公司章程,此举是为了将公司的使命与新加坡政府的利益区分开来。修改后的章程规定,淡马锡控股是一家投资公司,依据商业准则经营,为利益相关者创造和输送可持续的长期价值。修改后的章程摒弃了2002年所公布的上一版章程的说法,即淡马锡控股是一家为了新加坡的长期利益而为政府管理其在企业投资的公司。

章程的更改有助于支持“淡马锡控股已更独立于新加坡政府”的说法。通过公开交易信息和投资战略,淡马锡减少了投资欧美市场中可能出现的政治阻挠,提高了交易成功的概率。

时隔两年,反观中投公司,大洋彼岸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也成为中投公司分拆的推动因素之一。尽管在2008年,中投公司已成功获得美国政府有条件的投资豁免,但金融危机导致的障碍又被重新树起。

2010年7月2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正式签署被称为史上最严格的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多德-弗兰克法案》),美联储拥有对金融控股公司进行并表监管的权力,并表监管将扩展至母公司及其所有附属子公司。这对中投公司及其控股的国有商业银行极为不利。

美联储对中投公司的定性是银行控股公司,并以此为其在美国投资设置政治壁垒,此举直接影响中投公司在美国开展投资。

分拆趋势的端倪始于2010年7月,中投公司被迫在半个月的时间内逐步减持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MS)股票。尽管账面上有一定损失,但此举目的是以规避持股比例在10%及以上时会遭遇的更严格的监管审查。

由于中投特殊的国有独资身份,倘若触及10%的投资红线,按美联储规定,仍需经过多个美国监管当局获准,包括美国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CFIUS)要审查外资入股的目的;由于大摩还投资了美国能源企业,中投公司还将接受美国联邦能源监管委员会(FERC)审查,该机构认定所有持股超过10%的股东都为控股股东,要求对控股股东进行季度财务等多项监管审查。

是时,分拆猜想不绝于耳,但方案并不明确。

http://v.banx.co/xwb/images/bgimg/icon_logo.png 该贴已经同步到 财经道的微博

财经道 发表于 2011-11-14 20:18

从2009年年报开始,中投公司将中投海外部分及合并报表部分分开披露财务数据,力图撇清中投与汇金的关系,强调其独立的商业性原则。

在上述监管法案实施一周年后的2011年7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仍被授权制定大量实施细则。

愈加严格的修订,对于中投公司在美国投资的难度进一步增大。知情人士预计,对于中投公司在美投资不利的是该法案第13条有关于外资并购主体披露信息的监管,在该法运行的这段时间内,其对披露详情的要求已从13a、13b……推至13h。

目前仍在讨论的13h对中投公司不利影响的可能性在于,在不分拆的前提下,作为银行控股公司,中投公司将有可能向SEC披露整个体系在美国资产的变动情况,这包括中投公司海外投资及所投资企业在美国投资的情况及变动,披露还将涉及到汇金公司旗下的在美资产,比如中农工建四大行在美国资产的变动情况,上述披露内容的频次均为日披露。

若该法严格实施,这对中投公司的影响将不可估量。上述人士解释,不能说分拆就可以彻底解决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设置投资壁垒的问题,但至少美联储会去掉中投“银行控股公司”标签,也会减少因过度监管而增加的投资成本。

注资谜题待解 注资问题是另一个迫使中投公司分拆的关键点。上述知情人士表明:“与美国政府严格监管相比,中国内部博弈导致中投公司分拆的关系更大。”

从去年年底提及注资准备至今,中投公司在2010年年报中,已披露其为满仓运作。注资并非是补充现有2000亿美元的资本金,而是补充其流动资金。

2011年4月,中投公司董事长楼继伟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表示,中投公司注资一事,已取得了各方认同,相关机构都愿意向中投公司提供注资。显然,政府决策机构仍将选择中投来“消化”新增的外汇储备。这也是实践中投公司成立的初衷——成立以外汇储备为资本运营的国有独资公司,将中国的一部分外汇储备投资于风险相对较高的海外资产。当初中国外汇储备总额不到1.5万亿美元。

“目前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已大大超过了中国的需要,将会调整外汇储备投资结构。”央行行长周小川的奔走演讲意味着,在中投获得新资金之际,政府决策机构正设法减少对美国国债的购买量,将外汇储备投资其他方面。这个思路无疑是正确的,关键是如何操作,选择谁来操作?

2007年中投公司第一次注资,财政部发行了2000亿美元等值的特别国债,并不是直接面对央行,而是由财政部向农行发行特别国债,再由央行向农行购买国债。

按照2003年底修正的《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为此,特别国债采用了尚未股改的农行作为便捷的中间工具。

但在2010年7月农行在公开市场上市后,该行不再适于担任此角色。制度性安排的机会点已不存在,如何形成稳定的注资机制,对中投公司来说,这是战略性问题。

倘若依然延续发债模式进行注资,中投则必会进一步增加了对财政部的负债压力,还本付息和人民币升值的大趋势,将直接影响中投公司10年投资周期的目标。

现在可以肯定的是,分拆重组后中投国际将下置于央行和财政部管理。但在目前阶段,外管局与中投在海外投资领域面临着竞争的问题,仍需各方疏通。

上述知情人士评述,无论如何,此前央行旗下的外管局也一直尝试海外股权投资,央行直接将外管局所掌管的外汇注入中投公司,将原有两股力量合二为一,能消除在国际市场上对中国有两只主权财富基金一明一暗同时运作的分歧。

上述知情人士还道出汇金依然保持目前财政部独资的格局的玄机在于,为下一步金融国资体系的改革做准备。同时,和中投国际不同,汇金公司已具备独立发债的能力。

剥离汇金公司,单单从财务上处理并非难题,但会产生其他问题,比如中投公司自此将失去极为重要的红利现金来源。由于汇金公司作为政策性投资机构,在银行、券商、保险机构的改制上市过程中获得了巨大的投资收益,每年为中投公司贡献超过千亿元的红利。分拆后的中投国际,如何立足,也是市场上的另一种担心。

自成立以来,汇金公司是中投公司难以割舍的一部分,也是重要的利润来源。2007年,财政部通过发行特别国债,以债权换取央行在汇金公司股权的形式,将汇金公司整体并入了中投公司。

2008年和2009年,汇金公司对中投公司利润贡献比重较高。中投公司的全球投资组合回报率为-2.1%和11.7%,而同期合并汇金公司业绩后的资本回报率立刻大增,分别为6.8%和12.9%,从回报率不难看出,汇金公司为中投股东资本回报做出的贡献。

“中投公司目前所处的地位非常被动,有时账面亏损被人为写成巨亏,而盈利又被说成是汇金的贡献。如果汇金公司剥离出去,反倒是中投国际真正成熟的时刻。”一位熟悉中投公司的人士坦言。

据介绍,中投国际成立后,也将对其形成新的考评体系,将尝试进行按年度拨款的注资模式,这也是实现稳定注资的一部分。有关于日后中投国际的注资计划,也将纳入此前中央预算。此前,中投公司未被规定正式公开收益率目标,如何评价中投公司的投资业绩也缺乏明确的参考系。

这种新评价体系,也是适应当今主权财富基金的全球发展趋势。楼继伟在第三届“主权财富基金国际论坛”上,就已率先倡导“建议采用适当的会计计价方法以体现主权财富基金长期投资者的价值和理念,并以此合理进行投资收益透明度的安排。”

相比淡马锡,分拆的另一好处是明晰考核目标,分别以投资主要币种美元和人民币分别考核未来两家子公司的业绩。因为未来中投的注资规模将通过一段时间的业绩考核来实现,而并非一次性大规模注资。

据熟悉淡马锡的人士介绍,7月公布的淡马锡2010年业绩中,淡马锡2010年净利润为130亿新元,与一年前的50亿新元相比增长超过一倍。其股东总回报率仅为4.6%,降至淡马锡自2002年投资转向亚洲以来的第二低点。实则该业绩以淡马锡实际运作投资币种的美元来计算,回报率仍超过20%,但由于美元对新加坡元的汇率大幅变动而导致的汇兑损失,造成了以新加坡元计、与市场预期相去甚远的业绩。他补充,以美元计量,而非本国货币,这本身就存在汇兑平衡问题。

与淡马锡类似,中投公司同样面对此问题。年报显示,自成立之初,中投公司以美元作为其投资及考核业绩的币种,汇金公司则以人民币投资为主,正值人民币快速升值之机,汇兑损益的考量不可避免。

(证券市场周刊(微博))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国务院批复中投分拆计划 形成母公司一拖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