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投圈新生代小试牛刀:“80后”投资人突起
在主角还是 “50后”、“60后”的创投圈里,有一群年轻人,他们有的接过父辈的衣钵,有的白手起家,与各“大哥”共存于江湖。这群年轻人大多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后”,心存大目标,过着小日子,以图厚积薄发。毋庸置疑的是,创投圈新生代的他们投资之路刚刚起步,正慢慢地影响着投资人的主体。
“80后”投资人突起
“投资人”通常让人联系起来经验、老成、阅历等词语,如今这个领域却因涌进来的年轻人而悄悄发生改变。
景一,1988年出生,他现在的身份是小村资本董事及家族基金管理人,HSA Capital和80后创业孵化器创始人,聚投网、红瞪羚传媒的天使投资人。还有一位“80后”桂鑫,他的简历上写着 “现任维西资本创始人兼CEO,三年创业投资及私募股权投资领域从业经验”.
投资圈一般都能让人联想到整齐的西装、复杂表格数据以及严谨低调的作风,但身为80后的他们会在细节中试图彰显其个性。譬如景一始终喜欢把衣领竖起来,在别人都西装革履的晚宴上,他穿着一件非常随意的外套。而在接待记者时,桂鑫吩咐助手拿可乐,因为在他看来,年轻人都会喜欢可乐,在采访快结束时,他会津津乐道自己在大学时期组建街舞团队的事情。
王晓,2007年在北京大学读完传播学硕士之后,选择去上海的一家金融机构工作,时常会在微博上传自己参加行业会议的照片;小颜,2009年被保送念生物领域的硕士,但是在研一结束后转而去风险投资方面的专业;小D,在留学回国之后进了一家外资机构,目前做合伙人助理,他说:“以后会往投资方面拐。现在只是跟他们后面做,慢慢看,还不能独立拍板去投项目。”小张,在一家咨询机构做了一段时间行业研究员之后,在今年年初跳槽进了野村证券。刚进入新公司上班的他非常兴奋,打电话跟朋友感慨“大机构就是不一样”.
投中集团分析师李玮栋告诉记者,目前投资圈的主流是“50后”、“60后”,而“70后”和“80后”是执行者。不过据了解也有个案,如北京德诚盛景投资有限公司投资总监许郴是个“80后”,他投资的网宿科技在创业板已经上市了;曾经因为创业而在圈内小有名气的高燃也是“80后”,当年他也是因为一个投资起来的。
如今进入投资圈的“80后”,经历并不复杂。大多数人的轨迹便是读书、留学、入行这三个节点。一位业内人士概括说:“‘80后’在投资圈里还没有话语权,除非他有家族背景。”能够做到家族基金管理人或者是首席执行官级别的“80后”,必然还是少数。大多数的人,还是得在层层面试之后拿到合同,从助理、分析师等基层职位做起,慢慢积攒经验。
http://v.banx.co/xwb/images/bgimg/icon_logo.png 该贴已经同步到 财经道的微博 视投资如创业
苏禹烈,青阳天使投资基金创始合伙人,1985年出生,被称为“最年轻的天使投资人”.
在美国,天使往往十倍于创业者。2009年数据显示,美国共有26万多个活跃的天使,300家天使俱乐部,他们为55000个项目提供了总金额约190亿美元的投资。中国每年新创业企业据说是美国的十倍,但天使却占不到新创企业总数的1%.
“谁也没说天使投资一定要是什么样的模式,大家都是在以自己的方式在做。”面对目前中国天使投资的环境,苏禹烈这样表示。
从因社会实践停学创业到第一次创业未果,到误打误撞进入投资圈,再到二次创业自己做基金,苏禹烈最大的收获是--与后来合伙创立青阳天使基金的美籍华人JasonZheng相识并成为彼此信赖的朋友和家人,两人在2009年6月,合伙创立“青阳基金”,对于一个二十多岁的人来说,这似乎是一段戏剧性的经历,但在这背后埋藏着苏禹烈阳光般灿烂的创业信念。
“国内一般是两种投资人。一种来自天堂,借用大的平台直接做投资,比如沈南鹏、熊晓鸽;一种来自地狱,成功的创业者华丽转身做投资,比如马云。而青阳属于第三种,我们是在创一种投资的业,介于天堂和地狱之间,我们是在人间。”在定位青阳天使投资基金时,苏禹烈这样表示。
“基金、风投,他们是需要退出的。但青阳不同,我们一些项目,年收益率就超过100%,IPO也不过是这种回报率了。”苏禹烈表示。
事实上,早在2008年,苏禹烈在鼎鑫任高级项目经理时,就已经开始在业余筹划做一些与创投相关的事情。“当时觉得精力也花不完,早晚还是会自己做事情的人,要打点基础,所以2007年底2008年初我们就在一起做了一个创投俱乐部,基于北大和清华的一些朋友。”
苏禹烈正式的天使投资路开始于2009年。当时,青阳天使基金目前的合伙人之一杰森被两个美国朋友建议投资一家鸡尾酒酒吧。杰森当时并不懂投资,也不懂餐饮,于是找到了苏禹烈。
苏禹烈认为,青阳之前的投资方向,基本是集中于餐饮相关的产业链,如一些支撑型的项目。一些项目虽然小,却能够为其他项目提供支撑,形成餐饮业的一个完整的链条。“比如餐饮人力资源公司、消费类企业的广告公司,诸如此类。”
据苏禹烈介绍,青阳虽然不会直接参与到投资项目的公司管理中,但在项目启动之后,会通过自己的相关资源,帮投资的企业找人、找店面,甚至通过一些人脉关系来找相对便宜的店面。 成长在路上
尽管还不能够进入主流人群,他们会通过自己的方式来扩大其行业交友圈。除了日常业务上的接触,社交网络上面的组群为他们的互相结识提供了直接的渠道。他们也非常注重个人营销,比如发布自己参加行业会议的照片,写博客,发微博等等。而他们也会逐渐形成自己的好友圈,或者称之为粉丝圈。
而“70后”、“60后”,在走进投资圈之前,已经拥有了非常丰富的人生阅历。有的经历过上山下乡,后来出国留学并供职于世界银行,比如阎焱;有的拥有做投行以及创业的背景,比如沈南鹏;有些则还有做教授和创业的经历,比如宋安澜;朱立南则是早年在联想集团业务发展部工作,2001年拿着联想集团的钱开始做投资;靳海涛则完成了从军人到企业家、风险投资家的大跨度转变。而之前的人生经历为他们以后的投资运作提供了很多的帮助。宋安澜这样感慨自己的人生转型:“创业的酸甜苦辣都经历过,创业的细节也都非常了解。投资后,可以跟企业家有更多共鸣。”
眼下中国的经济增长开始由消费驱动转向投资驱动,而VC和PE行业由于高回报更是吸引了众多目光。同时,退出渠道的逐渐畅通和热钱的增多,又促使VC和PE行业出现迅速的膨胀,进而带来对人才需求的增加。而“80后”群体,无疑成为“扩军”阵容里的主力。
有的年轻人认为,投资行业进入门槛不高。但实际上,行业是有门槛的。
小村财富创始合伙人及执行总裁冯华伟告诉记者,中国经济在结构调整,产业在升级,身处这样一个大环境,很多人投身投资业,包括企业家的后代,以及有过创业经历或有志投资的年轻人。但是投资行业也有自身的容量,有些人肯定会被淘汰,尤其是中国投资行业还处在粗放经营的初级阶段,高技术含量的案子和交易方法还不多。同时行业本身还会进行整合,一批年轻人慢慢成长起来后,有的会回归到实业去,或者自己创业。
有人说,“50后”、“60后”更多的是草莽英雄。随着新生代的加入,这种色彩会逐渐淡化,机会投资会变理性投资。这一切值得期待。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