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课程还会针对已有的Apple案例进行分析,这是任何大学都学不到的,例如当初iTunes和iPod决定兼容Windows的时候,乔布斯坚决反对,在公司内部也引起了激烈的讨论,最终结果证明:如果当时坚持了格调,iTunes和iPod就不会获得今天的成就:得益于Windows庞大的市场占有率,才能让更多的人认识到iTunes和iPod,为iTunes Store带来了爆发性的增长,否则很难想象不知道Windows为何物的iPhone能有什么样的成绩。 这些只是Apple大学的一角,还有很多课程内容只有内部人员才知道,不过Apple大学代表着Apple的企业文化,Creative Strategies的消费技术分析师Ben Bajarin 认为,“当你把苹果当作研究案例研究了数十年,有一件事是独一无二的:这里的人坚信他们正在制造最好的产品,并改变人们的生活。那是他们企业文化中根深蒂固的东西。”而从一名员工的评价中也能看出Apple对于这种文化的贯彻:“连厕所里的手纸都好像是艺术品一样!” |
产品设计始终是Apple的核心,在Apple的课程设置中也不例外。Randy Nelson来自著名的皮克斯动画工作室,他负责“内部交流”这一课程。不限制员工的级别,任何人都可以参加,课程的内容以高效交流为主,但是还包括了如何将产品设计直觉化,也涵盖了团队成员间如何分享想法,以及如何为产品做营销等内容。在去年的一期课程里,Randy Nelson通过毕加索著名的11张《牛》的手稿来讲述了产品极简化的原理:我们所看到的最终线条化的、充满毕加索风格的作品并不是一气呵成的,毕加索用了一个月的时间,首先画了一张写实风格的牛,然后不断地结构化、图形化,将可以去掉的部分尽量的简化,最后完成了最终的作品,虽然只有简单的线条,但是一眼就可以看出是毕加索所画的牛。从这个角度说,毕加索方式不仅仅是在绘画,同样是在设计-Apple的鼠标最好地说明了两者的契合点。 同样的内容Randy Nelson也运用在了对Google TV遥控器的讲解上,在某次课程中,Randy Nelson对比了“拥有”78个按键的Google遥控器和Apple TV的遥控器,很明显,Google的产品让人看了没有拿起来的欲望。Randy Nelson认为这是设计师与工程师的差别所在-设计师在功能和美观上寻找平衡,而工程师则期望每个人都变得跟钢铁侠一样强大。接受过这些课程的员工认为,看到这些东西就可以明白“设计”当中的精华,这不仅仅可以用在Apple的产品上,还能用在生活当中-是不是让人想起了山下英子的《断舍离》和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术》? 另外一门课程“优质生活”则是来源于乔布斯的观点,他也曾亲自教授这门课程。众所周知,乔布斯对于工作中的事情都希望亲力亲为,而对生活的品质要求更高。他认为如果生活中的事物不够优质、每天使用的东西的身处的环境都糟糕的话,不可能设计出最优秀的产品。斯坦福大学教授Joshua Cohen也是这个课程的教师之一,他曾经拿纽约的地标建筑中央公园做例子:中央公园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曾经它是一片乱石岗,是低收入者的棚户区。但是设计者想把它改造成一个合适市民休息的地方,让来这里的游客能够与自然融合在一起,最终有了现在的中央公园。Joshua Cohen认为这与Apple一直致力的方针没有区别-让复杂的电脑变得简单,用户很自然的融入到系统当中,不需要费心清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