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 艺恩咨询副总裁侯涛: √阿里可能短期走得快,长期来看,腾讯潜力更大 在泛娱乐的布局方面,腾讯最早,阿里其次,百度慢一些。由于各家公司的基因和业务优势不同,所以是以不同的方式介入到这个领域来。 腾讯采用的是内部、外部“两条腿走路”的方式,一方面,腾讯互娱有自己的团队,做IP的孵化和运营,腾讯视频也在出品一些影视作品;另一方面,腾讯通过投资华谊,用投资的方式来介入。 阿里最核心的是电商业务,这跟影视业务的结合相对于视频网站和游戏来说,联系要弱一些,这种强弱度的不同可能影响到速度。目前阿里更加偏向通过电商、微博、优酷进行电影发行和营销,并且通过娱乐宝进行电影投资。此外,阿里收购文化中国之后,也是重新组建的团队,有独立的公司,在这一点上做得比腾讯更加彻底。 百度目前的电影业务是由爱奇艺影业来做,在百度集团层面,影视业务应该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目前还在讨论阶段。 综合来看,腾讯起步最早,阿里相对较晚,因此走了更加短平快的方式来做这个业务。但从长期来看,腾讯的潜力可能会更大,因为有自己的IP,这是一个孵化器。 乐正传媒研发咨询总监彭侃: √BAT殊途同归,最终达成平台与内容的融合 其实,BAT在泛娱乐领域的目的都一样——建立起能够把平台和内容融合在一起的企业集团,旗下可能囊括各种细分的娱乐媒体行业,这类似于好莱坞六大的格局。只是,由于各家的优势业务不同,刚开始发展的着眼点不一样。 内容与渠道融合的是好莱坞六大最重要的特点,迪斯尼、环球等公司有近百年的历史,内容制作方面相当强势,后续由内容生产延伸到对渠道的把控,例如迪斯尼旗下有ABC,索尼哥伦比亚有CBS等等。 相对而言,国内的影视公司并没有发展到好莱坞六大的规模,因此给互联网公司带来了机会。互联网是从平台发展起来的,缺少的是内容,所以现在恶补内容这一块。 好莱坞通行的做法是,一个核心的IP资源,在动漫、电影、主题公园、出版物、音乐等多个领域开发它。目前国内的互联网公司、影视公司都希望效仿好莱坞,但我们的缺陷就在于没有足够好的IP。只有IP足够强势,才能支撑后续的孵化。 |
3、百度——布局相对较晚,主打爱奇艺、华策平台 特点:从视频、数据等优势业务出发 百度在泛娱乐领域的动作主要有以下几项: 1、视频网站爱奇艺快速崛起,一方面介入内容制作领域,大投入制作自制剧、自制综艺节目,另一方面,成立爱奇艺影业,参与电影投资,宣布在未来一年内联合出品7部国产电影+1部好莱坞电影; 2、今年9月,百度联手中影股份、中信信托等推出“百发有戏”平台,其产品形态与阿里巴巴旗下娱乐宝有很大类似之处,但更加强调百度的数据支持。 不过,百度的“人品”实在不佳,百发有戏投资的首部电影《黄金时代》票房失利,让这款产品处境稍显尴尬。 3、10亿入股华策影视,在这家中国最大的电视剧制作公司持有5%的股份,并且与华策达成战略合作。百度游戏、百度文学的IP将由华策影视进行改编,并且百度有机会参与华策旗下影视剧的投资。 这一策略与腾讯、阿里跟华谊兄弟的合作方式极为相似。 |
2、阿里——马云“买买买”,带着高管造访好莱坞 特点:资本运作为主,速度快,来势汹汹 阿里并未提出类似于腾讯那样的泛娱乐战。最近一年入市稍晚的阿里在内容层频频动作,都跟资本有关。马云这位中国“首富”展现了超强的“购买力—— 多笔投资: 入股新浪微博(5.86亿美元)、入股优酷土豆(12.2亿美元)、入股华数传媒(65亿人民币)、入股21世纪传媒(5亿人民币)、增资华谊兄弟(15亿)…… 一项收购: 控股香港上市公司文化中国(耗资62.4亿港元),随后更名为阿里影业; 阿里在文化产业累计投资了两三百亿元,但马云并没有详细谈过阿里在泛娱乐领域的策略,此次在乌镇峰会的谈话也更加形而上,谈得更多的是生意。外界甚至产生过一些疑问,投资上百亿到文化上面,阿里究竟要怎么玩。 在此之外,阿里也在集团内部成立了数字娱乐事业群,旗下囊括娱乐宝、虾米音乐、阿里游戏、文学等多项业务。 目前,让业内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两个动作: 1、娱乐宝横空出世,并且迅速介入多部电影、综艺节目的投资,例如《小时代》《露水红颜》《中国梦之声》等等; 2、阿里影业邀请中影张强担任CEO。阿里上市之后,马云、张强、刘春宁等一众高管造访好莱坞,与好莱坞厂商洽谈合作事宜,但目前并未披露具体项目。 乐正传媒研发咨询总监彭侃表示,阿里在影视方面的布局非常快,让人感觉来势凶猛。切入的方式一方面是影视剧的发行营销,另一方面就是电影投资,但这一思路也有风险,毕竟泛娱乐业务跟阿里电商之间还是有一些距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