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最令人向往的硅谷10大初创企业:Lytro第一 还有谁呢?

[复制链接]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3197 28
征战沙场 发表于 2014-10-6 16:0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为了招揽人才,技术公司在环境待遇方面总是不遗余力。顶级薪水、免费伙食、无限制的假期、免费交通等优厚条件令技术公司极具吸引力。在线工作与职业社区Glassdoor评选的2014年50大最适合工作的公司里面,有22家是技术公司。LinkedIn的评选结果里面前5大也都是技术公司(Google、苹果、Amazon、Facebook、Saleforce.com)。

2014最令人向往的硅谷10大初创企业:Lytro第一 还有谁呢?


近年来,在技术公司里面又出现了一股趋势,即机制灵活文化宽松的初创企业日渐受到工程师的青睐。那么哪些初创企业是最受美国工程师欢迎的呢?职业社交网络LinkedIn最近对30多万的会员展开了调查,评选出了他们心目中最想去的湾区10大初创企业(员工数少于500)。

这些初创企业分布在计算机软件、在线教育、互联网/众包、生物科技、健康医疗、金融服务、照相、消费者电子等领域。其中排名第一的是Lytro,发明可先拍照后对焦的光场相机的一家初创企业。排名第二的是健康技术初创企业Theranos,排在第三位的是健康跟踪技术初创企业Fitbit。

对于初创企业来说,能进入LinkedIn的InDemand排行榜是一个很好的征兆。只需看看去年的榜单企业目前的表现即知。去年上榜的初创企业里面有6家估值已在10亿美元到100亿美元之间(Dropbox、Pinterest、Cloudera、Jawbone、TUTANIX、Hortonworks),另有3家已经上市(GoPro、Violin Memory、Nimble Storage)。

可以肯定的是,LinkedIn的会员对挑选出赢家方面拥有出色的履历。不信可以再想想2012年的上榜初创企业的现状便可得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
收藏0
转播
转播
分享
分享
分享
淘帖0
支持
支持0
反对
反对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精彩评论2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沙发
 楼主| 征战沙场 发表于 2014-10-6 16:02 | 只看该作者
2014最令人向往的硅谷10大初创企业:Lytro第一 还有谁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征战沙场 发表于 2014-10-6 16:26 | 只看该作者
接下来我们就一家一家来挖掘这些MOST INDEMAND STARTUPS。名列首位的Lytro。据Manu Kumar回忆,2005年9月的某天, Ren Ng走进他位于斯坦福382号门的办公室,自我介绍后说,“我听说你在创业,能聊聊吗?”Ren当时和Manu一样,都是斯坦福大学的博士生,他的办公室就在Manu的隔壁。Manu虽然不认识他,但早有耳闻他非常聪明。Ren经常会在讲座上向专家提出一些非常有见地的问题,基本上每个聊起他的人都对他相当敬畏。

而且Ren是在斯坦福大学本科毕业后直接被斯坦福大学的计算机系录取读博的,因为大部分名校(斯坦福、伯克利、卡内基梅隆和麻省理工)的计算机系一般不会招收本校毕业的学生攻读博士学位,由此可见他是一个相当厉害的人物。

在他的博士论文中,Ren完成了一些听起来完全不可思议的成果,简单地说,就是成功地将100台相机集合成一部独立的相机。斯坦福的多相机系统就是由100台摄像机组成的,它可以被用来做很多有趣的事情,比如观察植物或人群。Ren的突破性成就在于他能够将这100台相机一起放在你的掌心,目前他已经制作出一台全尺寸的样机。实验室里的所有人,包括与他合作过的Pat Hanrahan教授、Mark Horowitz教授和Mark Levov教授在内,都把它称为“Ren的相机”。

2014最令人向往的硅谷10大初创企业:Lytro第一 还有谁呢?


2005年8月,Manu卖掉了他的第二家公司,读博并不能打消他想要创业的念头,他打算创办一家新的公司,于是开始与Ren讨论将这项技术商业化的可能性。他们几乎每天都一起讨论,有时就躲在大楼里闲置的办公室里开了几个小时的白板会议,一起探讨如何将这项不可思议的成果推向市场。

Ren之前只从事学术研究,他有些担心是否真的可以基于这项技术来创办一家公司,为此Manu不断为他打气。由于Ren是澳大利亚人,所以他们还要花精力考虑如何让Ren能够留在美国一起开公司,这也使得他们的创业道路更加艰难。

2006年3月21号,为庆祝斯坦福计算机系成立40周年,校方请了一批阵容相当惊人的教授、企业家和教授出身的企业家来演讲。当Ren和Manu一起坐在台下听讲座时,Manu问,“你定好公司的名字了吗?”Ren回答,“我觉得Refocus Imaging不错。”Manu听完后悄悄地伸手拿他的支票簿,他早就决定要支持Ren了,为此他将钱都转到支票账户。他将支票塞给Ren,支票的备忘栏上写着“放手去做吧!”

为了创业,他们根据不同市场需要做了全面的计划,包括安全性、防卫性、专业客户(单反相机)、普通客户(傻瓜相机)、手机客户、IP许可、镜头适配器等等。前景是开阔的,却又是令人望而生畏的。Ren和Manu开始向投资者介绍他们的企划案,他们来回奔走,几乎与所有一流的投资公司都谈过。几乎每一家风险投资公司不是说他们不做硬件,就是说不做IP许可方面的项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征战沙场 发表于 2014-10-6 16:26 | 只看该作者
这段经历也让Manu看清风险投资行业的现状,正是这个关键时刻,让他开始考虑创办自己的创业基金;这段经历也让他更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真正喜爱的是创业,所以他决定尽快完成他的博士学位然后做回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

就在这个时候,Rajeev Motwani为他们联系了一些风险投资公司,Rajeev Motwani曾帮助过许多创业公司,后来Rajeev Motwani将他们介绍给Greylock公司的Charles Chi,正是Charles Chi最终使Refocus Imaging公司在2007年获得第一轮的融资。

在头几年Refocus公司只是由一个四人团队(Ren Ng、Colvin Pitts、Tim Knight和Alex Fishman)组成的小公司, 主要关注相机领域的研发,并了解市场。他们发现相机行业都是一些相对守旧的老企业,它们很难有所创新,也很难去开发一些新的、不同的产品。想想你最后一次看到一家相机企业进行彻底的改革是什么时候?它们永远只是在新产品中添加一项新功能而已。为了生产属于自己的相机,Refocus选择走一条不同的发展道路,从事相机设计,真正地创造出一些新东西。

2014最令人向往的硅谷10大初创企业:Lytro第一 还有谁呢?


2010年五月,Refocus Imaging依靠NEA完成了第二轮的融资。Manu很荣幸地获邀参加并作代表正式欢迎Refocus加入K9投资公司。2011年五月,公司依靠Andreessen Horowitz完成第三轮的融资。目前公司以一个全新的名字‘Lytro’投放市场,并在包括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Techcrunch、AllThingsD、福布斯杂志、科技资讯网CNet、Fast Company杂志在内的传媒报道中广受好评:

纽约时报的Steve Lohr报道,“相对于传统相机而已,Lytro能够从多角度捕获更多的光线数据。”

华尔街日报的Don Clark报道,“Lytro使照片可以在拍摄后再进行对焦,用户在拍摄前无需花时间对焦,也不必担心他们手动对焦时会失误了。”

VentureBeat的Sean Ludwig说,“Lytro的突破性成就在于采用一款新的传感器来捕捉照片的整个光域,而不是像目前的相机那样只能捕捉单一的光域。”

TechCrunch的Sarah Lacy说,“Lytro开发了一款新的相机,使得相机行业迎来自17世纪以来的第一次重大变革。”

AllThingsD的Ina Fried说,“加州山景城一家创业公司称,他们一款计划在今年内推出的相机将带来自数码替代胶片以来相机产业最大的变革。我通常对这种夸张的言论不屑一顾,但看过Lytro的演示片后,我觉得这种说法是非常靠谱的。”

福布斯杂志的Tomio Georon说,“Lytro将公布一些吸引人的新摄影技术,这将是相机行业的一个重大飞跃,这可能是来自数码替代胶片以来最大的变革。”

财富杂志的Michal Lev-Ram说,“看到Lytro将想法付诸现实,我告诉你它绝对比现在任何相机和相片编辑软件酷多了。而且可以肯定的是,这项技术有潜能成为相机产业的一个突破性的创新。”

Wired的Charlie Sorre说,“Lytro将制造和发售它自己的相机,我真的等不及了。想象一下可以回家后再进行对焦,就像我们现在做白色平衡处理一样,在某种程度上跟曝光一样。如果它真的照出跟这些示范照片一样的效果,这会是件了不起的产品。”

Fast Company的Kit Eaton说,“你刚才听到咔哒声,就是相机产业发生变革的声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征战沙场 发表于 2014-10-6 16:27 | 只看该作者
felix说,“照相机行业也从硬件为主转向软件(算法)为主了,因此可否来个猜想,拥有Photoshop的Adobe会不会很快跟进也开发一款”颠覆性“的相机呢?”

对于一家尝试将一款新的消费类电子产品推向市场的企业而言,最大的风险就是资金的风险,因为这需要一大笔钱去完成。这也正是Ren和Manu在2005年最初探讨创业策略时最大的担忧之一。如今,公司不仅资本雄厚,还拥有硅谷数家一流投资公司的大力支持。

2014最令人向往的硅谷10大初创企业:Lytro第一 还有谁呢?


很少有一项技术能够产生如此彻底的影响。在你所看到的关于Lytro报道中,没有一家媒体能够完全讲清楚这项创新。Ren的技术所带来的影响将是根本性的,如果成功的话,将完全改变整个市场,摄影和图像都将不再是现在这样。Manu更坦言这项技术将改变世界,作为公司的投资者和创业顾问,他看着Ren逐渐成为一个成熟的企业家,成为一个成功CEO的典范。如果你现在去与Ren谈话,你会被他折服,不仅是他卓越的技术实力,还有他对企业各个方面深入的分析思考。

当年“Ren的相机”现在已经变成Lytro的相机,祝贺Ren和Lytro的整个团队,他们的经历绝对是一段非凡的旅程,而他们现在才刚刚开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征战沙场 发表于 2014-10-6 16:4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家Theranos,生物医药行业。Theranos是一家血液检测公司,目前提供200多种常见的血液检测,现被估价90亿。Theranos发明的血液检测方法收费低廉,且公平透明,只计划收取医保和医疗补贴标准费用一半不到的价格。可你能想到它的创始人拥有美国400富豪榜里最年轻最漂亮的一张脸吗?

2014最令人向往的硅谷10大初创企业:Lytro第一 还有谁呢?


最近,美国《福布斯》发布了今年的美国400富豪榜。今年,福布斯美国400富豪榜的上榜门槛是15.5亿美元,是自1982年福布斯开始编制美国富豪榜以来最高的一年。

当然,扑入眼帘的还是那些让人耳熟能详的名字:坐拥810亿美元财富的比尔盖茨(Bill Gates)连续第21年蝉联美国首富宝座。这名微软公司董事长在这家他当初与人联合创办的公司中所拥有的股权价值还不到他总资产净值的20%。比尔盖茨的老朋友、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Berkshire Hathaway)首席执行官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凭借670亿美元资产净值占据了榜眼位置(他从2001年起就一直是第二名)。排在第三位的是不久前才宣布从甲骨文公司(Oracle)CEO位置上退下来的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这家软件公司创始人的个人净值是500亿美元。

此外,有27名富豪新加入400俱乐部,其中一张女性面孔尤为突出。最漂亮,最年轻。她就是:伊丽莎白霍尔姆斯(Elizabeth Holmes)。这位斯坦福大学辍学生今年刚满30岁,她的血液测试公司Theranos被风险投资估值为90亿美元。她拥有公司50%的股权。

前段时间,有媒体报道把“女乔布斯”的帽子不由分说扣到她头上。除了早早踏入创业圈,她跟乔布斯,有啥共同点还真没看出来。

她19岁即创办了这家公司——Theranos。这是一家血液检测公司,名叫“Theranos”,这个词由治疗(“therapy”)和诊断(“diagnosis”)拼成,有500个员工。 这个高复杂性实验室目前提供200多种常见的血液检测,不久的将来会增加到1000多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征战沙场 发表于 2014-10-6 16:41 | 只看该作者
它提供的是什么服务?Theranos发明的血液检测方法收费低廉,且公平透明,只计划收取医保和医疗补贴标准费用一半不到的价格。其网站上公布的各项报价是:检测血型:2.05美元;胆固醇:2.99美元;含铁量:4.45美元。该公司表示,如果在美国所有的血液检测都能按此价格执行,在未来十年里,可为医疗保险节省980亿美元,为医疗补贴节约1040亿美元。

而用这种低廉易行的检测方法获得人们血管里的信息,将使人们对自己的健康状况产生前所未有的了解,可能将使人们摆脱癌症、糖尿病、心脏病等重病的折磨。

它牛逼在哪?Theranos的抽血方式获得了专利,有资格证的技术人员才可以帮人抽血,无需针头,就用指尖上的一个小东西取几滴血,把抽血过程中的不适减到了最低。感觉不像被扎,只是被敲了一下。这种专利抽血剂量只有通常的百分之一到千分之一,对那些惧怕抽血的人无疑是个很大的福音。

2014最令人向往的硅谷10大初创企业:Lytro第一 还有谁呢?


公司一年做将近100亿个测试,70%的医生做医疗决策时都以此为据。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部门每年都各自为这些测验报销约100亿美元。不止抽血创口小,检测血液的分析系统也只需今天常规实验室面积的很小一部分,只有通常的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那将来就能直接把实验室放医院手术室的旁边,或是军队的直升机上,又或是船、潜艇、难民营甚至非洲丛林的帐篷里。

霍尔姆斯的大想法:她有“全美每5英里或城市里每1英里就有一个Theranos中心”的宏伟蓝图。

美国最大的零售药店沃尔格林(Walgreen)在全美50个州拥有超过8200家连锁药店,2013年9月宣布与Theranos公司合作,在其药店内设立Theranos中心。Walgreen公司CEO表示,其欧洲合作伙伴AllianceBoots的连锁药房里也将最终设立Theranos中心。

Theranos想让世界各地的人们,能在其最重要的时间知道自身的健康信息,即能够及时检测,并很快出结果,能够有助于促进对癌症的研究,以及帮助及早干预一些疾病的发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征战沙场 发表于 2014-10-6 16:43 | 只看该作者
第三家Fitbit的产品正是当下火热的可穿戴硬件,用互联网思维再造计步器。28岁的谢森在北京一家互联网公司做研发,是个不折不扣的技术宅。直到一个月前,谢森每天午后打发时间的标准方式都是与部门里的其他宅男们扯扯闲篇,或者刷刷微博。而如今,他和同事们每天午餐之后的休闲活动却变成了到公司的楼下走上几圈。

让这些足不出户的技术宅男们改变生活方式的是一款名叫Fitbit One的计步器产品。自打有了它,比拼每天的运动量就成了谢森和同事们新的娱乐项目。

2014最令人向往的硅谷10大初创企业:Lytro第一 还有谁呢?


从2009年第一代的Fitbit Tracker问世,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这个拇指大小的小玩意儿已经在北美掀起了一股运动健康的热潮,在它的引领之下,个人便携式健康设备也成为了VC 们的新宠。Rock Health发布的2012年投资报告显示,去年美国对个人健康工具和健康追踪服务领域的风投高达1.5亿美元。其中就包括Fitbit 公司1200万美元的C轮融资。而从去年下半年开始,Fitbit的计步器也开始在国内的一线城市悄然流行起来。

计步器本身并不是什么新奇的产品,它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30年前,那么,Fitbit到底是怎样让计步器这个过气的产品重新焕发生机的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正如乔布斯用iPhone重新定义了手机,创业公司Fitbit正在用互联网的思维重新定义“古老”的计步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征战沙场 发表于 2014-10-6 16:44 | 只看该作者
Fitbit究竟改变了什么?虽然Fitbit是靠硬件起家,但它骨子里却是一家不折不扣的互联网公司。在创立Fitbit之前,公司CEO詹姆斯·帕克(James Park)和CTO埃里克·弗莱德曼(Eric Friedman)曾经创办过一家名为Windup Labs的P2P照片分享网站。Fitbit已经是他们的第2个创业项目。

基于两位创始人这样的背景,从2007年公司成立的那一刻起,Fitbit就注定将以互联网的思维重塑计步器这款古老的产品。

计步器的核心理念就是要将运动数字化。在其长达几十年的产品演进过程中,传统厂商所遵循的研发思路一直是让计步器对用户运动的测量变得更加精确。从最初对步数的计量,到后来能够测量行进距离以及消耗的热量,再往后,则是将计量的范围拓展至跑步等一些其他活动,从没有一家厂商跳脱出这样的研发思路。

2014最令人向往的硅谷10大初创企业:Lytro第一 还有谁呢?


事实上,当Fitbit成立的时候,计步器本身已经是相当成熟的一款产品。对于当时的帕克和弗莱德曼来说,想要打造一款比行业领袖欧姆龙的计步器功能更加强大的产品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缺乏硬件开发经验是他们最大的软肋,随后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从公司成立到第一款产品正式发布,中间间隔了足足两年时间,这期间,帕克和弗莱德曼一直被上游的生产环节搞得焦头烂额,他们不得不频繁往来于美国以及位于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的代工厂之间,随时解决层出不穷的工艺问题,产品发布的日期也一拖再拖。

不过,当2009年9月第一代Fitbit计步器正式推出后,这个姗姗来迟的家伙立刻征服了消费者。在美国百思买的榜单上,Fitbit的销量很快就超过了“老字号”的欧姆龙,而且这个成绩还是在其售价远高于传统计步器的前提下所创造的。

“如果不是价格的问题,它立刻就会淘汰现在的这些产品。”一位已经做了10年计步器生意的业内人士如此评价Fitbit这个搅局者。

传统的计步器在统计完用户的各项数据后,就算光荣完成了使命,至于后面这些数据该如何利用,是用户自己的事情。实际上,传统的厂商完全忽视了这些数据的价值。

而Fitbit恰恰是发现了这个机会,它对前辈们最大的颠覆就是用互联网的方式激活了这些数据,并且让数据所蕴含的能量得以释放。

运动完毕后,所有的数据会自动上传至云端,并且从去年发布的Fitbit One开始,还可以通过蓝牙4.0与iPhone和部分Android设备实时同步数据。在Fitbit的网站和客户端上,所有这些运动数据会自动生成一系列专业的分析报表,用户可以一目了然地掌握自己的运动情况,并且及时作出调整。在Fitbit的社区内,用户之间可以进行运动数据的分享和比较。如果你愿意,还可以选择将自己的运动情况同步到社交网站上,号召朋友们一起参与进来。

从这样的设计中不难发现,Fitbit的产品思路并没有局限在对用户运动数据的度量上,实际上它有着更大的野心。计步器只是其庞大产品体系当中的一环而已。

去年1月,Fitbit将目光投向了另一个“古老”的产品——电子秤。在2012年1月的CES上,Fitbit公司推出了智能电子秤 Fitbit Aria,它能够同时管理8名不同家庭成员的体重、脂肪含量、BMI等数据,当然,在称量完毕后这些数据会自动同步至云端。

对于Fitbit来说,这是具有战略意义的一步。

Aria的适时出现在锻炼身体与个人健康这两个不同的维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就是将用户每天的运动量与体重变化情况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这样可以帮助用户更好地形成日常锻炼的习惯。对于被肥胖问题困扰的美国人来说,这样的设计显得相当贴心。Fitbit的官方数据显示,将减肥设为运动目标的 Fitbit用户平均体重减轻了13磅。

不仅如此,用户还可以通过Fitbit的网站或者手机客户端记录每天的饮食情况,网站会自动换算出食物的热量。

通过对运动、饮食、健康三个方面的监测,形成了一个针对能量摄入与输出的闭环结构,从而构建起一套立体的个人健康管理系统。利用这样一套系统,Fitbit已经开始尝试一些增值服务。只要一年花50美元成为Fitbit的高级用户,就可以得到健身指导、营养建议以及睡眠咨询等服务。

Fitbit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传统的计步器厂商难以想象的,利用互联网的思维,Fitbit从计步器这样一个不起眼的产品切入,正在将过去互不关联的领域打通,延展出一个庞大的移动健康管理产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征战沙场 发表于 2014-10-6 16:44 | 只看该作者
找到用户的痛点:为什么Fitbit能够迅速流行?当然是因为它找到了消费者的痛点。传统计步器最大的缺陷就在于无法产生足够的黏性抓住用户,用户流失十分严重。

事实上,绝大多数传统计步器的使用者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都会因为各种原因而放弃:有的是因为将计步器落在旧衣服的口袋里被扔进了洗衣机,更多的情况则是把这个不起眼的小玩意儿弄丢了,少部分能够坚持下去的人最终也因为计步器电量不足后嫌换电池麻烦而放弃。

虽然用户流失的具体原因千奇百怪,但是背后最根本的一点却是共通的,那就是人的懒惰。惰性是计步器这类运动产品的天敌,人不运动,就没有数据产生,没有数据,计步器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而在过去与惰性的战斗中,失败的往往是计步器一方。

2014最令人向往的硅谷10大初创企业:Lytro第一 还有谁呢?


所以,想要扭转战局,就一定不能被惰性打败。Fitbit用来对抗懒惰的武器是人性的贪婪。

试想一下,一位已经走了9999步或者消耗了999大卡热量的用户,即便他此时再觉得疲惫,也一定会咬牙坚持再多走一步,再多消耗1大卡。这就是贪婪的力量。

当用户在使用Fitbit一段时间后,网站上累计的卡路里消耗值以及步数就会变得如同银行里的个人存款一样让人难以割舍。甚至有用户在Fitbit的官网上留言,称自己有一次上班时忘带Fitbit的计步器,结果一整天都心神不宁。

美国田纳西大学人体运动学专业研究人员的调研显示,成年美国人平均每天走路的步数为5117步。而今年1月,Fitbit创始人詹姆斯·帕克曾向TechCrunch披露,Fitbit用户平均每天要走6000步以上,远高于美国人的平均水平。

虽然很难说一种人性能够完全战胜另一种人性,但是至少贪婪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牵制懒惰,对于希望用户多多运动的Fitbit来说,这就足够了。

除了这种人性内在的制约与平衡之外,Fitbit激励用户运动的另一种手段就是社交与分享。

很少有人能够只靠自己的毅力一直坚持锻炼下去。看看那些退役的运动员吧,由于没有了比赛压力和教练督促,几乎无一例外都会在退役后渐渐发福。

所以适当的压力是必须的,而互联网的社交分享功能用户带来这种压力。在Fitbit的网站上,好友之间能够形成一种竞争的气氛,从而激励彼此运动。如果你不介意公开自己的体重数据,那么还会产生更强的动力去运动,因为没人愿意让外人看到自己的体重在不断增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银财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银财:与百万会员/连接金融与生活

官方微信

APP下载

商务热线:

13912629552

地址:苏州工业园区星海街5号创意园107B

邮编:215021 Email: banxco@163.com

银财苏州  苏ICP备09039951号

QQ- 银财风投   

苏州网贷联盟创始会员单位 | 苏州理财联盟创始会员单位 | 苏州金融科技创始会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