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在公平的竞争环境中,成长为行业巨头的企业自有其过人之处,红杉、AH……看看他们是如何理解业务和团队的。
创投机构正站在变革的路口。内有机制转型的压力;外有IPO政策红利逐渐消失,一二级市场差价缩小,金融业管制逐步放开,混业经营竞争对手日益强大的压力。
站在这内忧外患的关口,不少本土机构开始探索转型之路。日前,达晨创投东游美国向国际同行“取经”。
红杉、高盛、AH……一家家顶尖机构走下来,让达晨创投上下大呼过瘾,证券时报记者通过与达晨多位高层交流,力求还原这段海外“取经”经历, 看看那些屹立在行业之巅的创投大鳄是怎么做的,找找双方的差距,寻思改良的路径。
“自愿慢一点”的启示
2012年达晨组织高管前往美国同业考察,达晨创投总裁肖冰略带调侃地总结称,“美国创投行业的考察之旅,行走到红杉资本是为高潮!”此后,每年组织核心人员到“科技最为发达的地方学习考察”成了达晨一项不成文的惯例。
2014年的美国之旅,达晨多位高管再度将这样的肯定送给了红杉,“最大亮点还是红杉”。
红杉有何优点能引得国内知名创投达晨多位高管的一致推崇?达晨的高管们给出的答案是自律。
源于沈南鹏的引荐,红杉资本一号人物Douglas接待了达晨一行,这位65岁的意大利移民,1988年加入红杉,1993年成为合伙人。65岁的他依然是红杉12家被投企业的董事会成员,每个季度来中国一次,随时和世界各地的团队保持沟通。在他眼中,“创投是世界上最好的工作,既能赚很多钱又能帮很多人”。
达晨高管邵红霞这样描述与红杉资本掌舵者交流后的感受,“ ‘人越少越好’、‘基金规模越小越好’此类观点被Douglas反复提及,可能他对目前中国创投业的蓬勃发展有一定了解,似乎希望通过强调上述观点让热衷追求快速发展的中国同行引起重视。”
邵红霞认为,这或许是红杉受到全球LP热捧的根本原因,“以红杉的业绩表现要融资太容易,可以把旗下基金的规模做到无限大”。但是,红杉依然保持足够的冷静和理性,严格控制旗下基金规模和投资质量。
这种做法引起了本土机构反思——国内同行的步伐是不是太快? 横向来看,国内机构动辄一年数十个项目的投资,广撒网捕鱼、少精耕操作。
达晨的另一位合伙人梁国智也有类似感受,在他看来,美国公司注重流动性,基金规模越小越好,人员越少越好,投资项目越少越好。“像红杉一年也就投资10多个项目,AH算是比较激进的,成立6年也只投资80个项目,平均来说一个月1个项目是正常速度,VC项目都是瞄准能成为伟大公司的标的。”
达晨另一位高管也对红杉不一味追求规模和速度的理念有所触动,他认为,最理想的方式还是精选一小批出类拔萃的帅才,慢工出细活,保持良好的投资心态,秉承一贯的投资标准,成就一批有影响力并能显著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明星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