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以来,数起有限合伙制基金兑付风险频繁浮出水面, 其背后,一边是目前私募基金监管处于“两不管”的灰色地带,导致有限合伙制产品市场鱼龙混杂,缺乏有力监管;另一边,由于有限合伙制产品特殊的结构形式,导致发行人过度关注后端融资方风险控制,忽略前段基金管理人的道德风险,为基金管理人的跑路断联留下操作空间。
被忽略的管理人风险:7月15日,华泰汇通(北京)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一款产品遭遇兑付危机,其于4月15日之前就已经到期需要兑付,但如今时间已经过去了三个多月,投资人还未收到投资本金和回报,而上述产品涉及金额达1亿到2个亿。与此同时,该基金老板目前行踪不明。
而此前一个星期,另一家私募股权基金前法人亦出现断联,基金账上4亿元不翼而飞。
频繁断联失踪背后,私募股权基金管理风险预警不断。“多数有限合伙制产品设立之初缺乏正规管理,往往出现超募的情况,造成非法融资。此外,不同于券商、信托的相关理财产品,很多私募股权基金本身就是一个皮包公司,没有信誉,一旦遭遇融资方资金链断裂,很容易出现卷款潜逃的事件。”有信托业人士对21绿靴资本记者指出。
根据一位PE业内人士分析,其接触到的有限合伙制基金产品主要存在三个特点:一是公户募集资金,但是资金最终转移至私户,存在资金挪用的现象;其次,尽管名义上签署的是有限合伙合同,但是实际上GP并未根据股权变更向工商部门更改信息;第三是,最低的募集份额并非按照相关监管规定的100万元起步。
对于缺乏正规管理的私募股权基金,又为何能吸引到投资者屡屡购买呢?“一个是购买门槛较低,一般券商和信托理财产品的购买门槛是100万,但有限合伙制基金因为缺乏监管,投资者投入20万、30万就可以购买,另外有限合伙制产品年化收益都要较信托、券商等同类理财产品高于3到4个点。”前述信托业人士向记者进一步分析道。
而有限合伙制产品几乎稳赚不赔的特性也致使投资人放松了对基金管理方的警惕。从运作模式来看,GP发起有限合伙产品募集资金-募集资金提供给融资方-融资方联系担保机构提供担保-担保机构给融资方提供担保-项目到期由融资方还款或担保公司代偿-资金回流到投资人处。
在上述环节中,一旦项目融资方成功获得担保公司的担保后,即使其发生违约,担保公司也将承担相应偿付责任。这意味着,基金产品本身几乎不存在违约风险,基金管理人也无需承担偿付责任,只需赚取两边资金价差,即可轻松获利。
“假设融资方承诺给基金产品年化14%的利率,则私募基金管理公司在扣除给投资人12.5%左右平均融资成本后,还有1到2个点的空间可赚,在这种无风险套利模式下,私募基金管理没有必要卷款跑路。”一位投融资人士向记者分析。
“就是因为基金公司基本稳赚价差,从来没有基金公司出事,所以整个过程中,我们只顾着看担保方的情况了,忽略了对基金管理人的考察。”有投资人颇为懊恼地向记者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