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未来机器和人之间可以保持紧密又同步的沟通,那么,这一切到底应该是“现实场景在虚拟端延展”,还是“让虚拟技术随时成为现实”?
这两句个拗口的短语似乎构成了一个很“高深”的哲学问题。我并不是在说什么绕口令,其实,这早已经不是什么离生活很遥远的研究课题了。
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几乎已经成了人们对未来科技形态构想出来的两个预期:前者指的是人利用电子设备沉浸在虚拟世界中,而后者则是人们在现实世界中通过利用设备来更了解现实,Oculus Rift和Google glass则分别是这两种预期的具体例证。
Facebook在几个月前花费20亿美金买下Oculus Rift,这让人们对虚拟现实技术的商业化道路有了新的期待。Google Glass则作为Google未来实验室Google X的明星产品,早已被冠以了太多的荣誉。
如今,我们再把这两个产品拿出来做对比,你会发现,这两项炙手可热的硬件在褪去大公司的光环后,虽然本质都是建立人与机器的连接,却遵循了两条完全不同的科技发展道路,分别为人类和机器连接增设了两种可能。
几个月前人们向扎克伯格提出最多的问题就是“Facebook为什么收购Oculus?”。这个问题也出现在本周二举办的百度Big Talk大会上——斯坦福大学虚拟互动实验室的创始人Jeremy Bailenson作为演讲嘉宾也遭遇了这个问题。他回答说:“虚拟现实在技术上已经有20年以上的积累,但当我带上Oculus的时候我才发现,哦,虚拟世界是这样的。扎克伯格来到我的实验室试用了这款产品,两周后他就买下了它。”
PingWest之前报道Facebook收购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公司 Oculus VR 时说,这是让一个真实世界与另一个真实世界,甚至多个真实世界之间,无缝地穿越时空连接在一起的方式。重要的是,这些连接“真实世界”的节点,可以让超过10亿个Facebook上的个人ID更具象和更真实。
Oculus Rift更多地代表着连接一个虚拟世界“介质”,绝不仅仅是“游戏头盔”的代名词这么简单。如果你问Facebook,未来网络世界的虚拟社交应该可以进化到什么地步,相信答案听起来可能会是这样的:它应该像人与人面对面交流一样逼真,而且每个人的视觉、听觉不再受制于身体的限制,可以延伸到各个角落,甚至可以出现电影《Gamer》一样的场景——你置身家中,戴上设备,你心目中的完美形象就会代替你进行一切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