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财风投:近日,在接受彭博社电话采访时,Elon Musk表示了他对中国市场的信心,认为这个当前全球最具潜力的汽车消费国将来会成为Tesla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市场。当然,对于这一点我也深信不疑。关键是Elon Musk接下来说的话:“长期看来我们今后一定会在中国建立生产线的”。这是他第一次公开就入华生产进行表态。
相信对于这一点大家的争议也不会很大。如果只是以进口车的形式入华销售,Tesla将承受巨大的税费以及运输成本。再转嫁到消费者身上,便会使其逐步丧失“公正的价格”优势。只要一天被贴上“进口豪华电动汽车”的标签,Tesla在中国就无法真正地融入本地市场,更无法获得政策支持。
所以,在华生产是必选之路。目前对于Tesla来说,北美和欧洲是他们的主要目标市场,不仅因为这些地区有足够的购买力和前卫的消费观念,而且对于纯电动车型也有着其他地区暂不具备的消化能力。所以,Tesla的全球生产基地设在了加利福尼亚佛蒙特,负责为北美、亚洲地区生产整车以及核心零部件;同时在荷兰蒂尔堡设立了一个组装车间,把来自美国等地的Tesla散件组装成整车直供欧洲地区。
而在亚洲地区,中国则是Tesla最核心的市场。那么Tesla是否会把将来在中国的生产车间当做整个亚太区的“区域工厂”,承担荷兰蒂尔堡工厂的职能呢?由于欧盟地区与亚洲的政经情况不甚相同,而且这一切的前提是Tesla在中国有工厂,我们暂且放在后面讨论。现在先说下Tesla怎么先在中国市场扎根。
首先第一步,毫无疑问,就是寻找一个合作伙伴。根据中国当前的政策规定,外资企业在华从事汽车制造,必须要成立合资公司。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是世界上合资车企最多的国家,纵眼望去,凡是国际化程度较高的汽车品牌,在中国都有合资方。所以,入华建厂,并不是件“一厢情愿”的事:你想进来,得先找好合作者接应你。
早在2013年12月份,曾有证券媒体爆出消息称江淮汽车可能会与Tesla“联姻”。但关于此说法Tesla方面并没给出正面回应,而江淮方面给与了否定,但声称“认可Tesla的模式”。
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Tesla未来在中国的合资方,一定不会是一家主攻新能源的车企,比如目前把大把精力放在混合动力以及纯电动汽车上的比亚迪。原因很简单,这样一定会构成竞争,而且产品思路也不会一致。同时,Tesla还要找一家具备相应产能和豪华车制造实力的合资方。因为Model S是一款豪华车型,要求有相应标准的生产线和管理体系。现在,Tesla在佛蒙特的工厂是由早前通用与丰田联合设立的NUMMI厂房改造而来的,年产能在2万辆左右。
除了寻找合资方,Tesla入华后还面临着国产化率的要求。按现行政策规定,外资品牌在华成立合资汽车制造企业,其零部件必须要达到40%的国产化率要求开能开始生产。而如果只是通过SKD(半散组装)或CKD(全散组装)的形式进口零部件并在华组装,那么在税费方面Tesla不会享受任何优惠,比如关税依然是25%。按照关税征收规定,汽车散件的进口税率一般在10%左右。
这就意味着,Tesla要真正地降低成本,取得价格优势,就必须在中国采购零部件,本地化率至少要达到40%。其实,对于大部分合资企业中的外资方来说,他们都倾向于向中国的合资零部件供应商采购,以满足该品牌对于零部件质量的要求。通常,一些关键的零部件,如涉及车辆动力系统的组件,依然要依赖进口。而在中国采购的,通常是车辆内饰等与核心技术无关的零部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