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掌管着超过百亿元资金规模的某PE基金成立了一只3000万元的VC基金,主打早期投资方向。用其内部投资人的话来讲,成立这只小基金的目的是为了顺应当时行业的调整,即往前端投资的趋势。
事实上,这是近两年国内PE机构大多会采取的投资策略,在二级市场退出不顺,对项目投资趋于谨慎的PE们都会分拨一部分资金甚至是干脆募一只新的基金来延伸投资阶段,开拓早期投资的疆土,这与前几年资本市场火爆导致的VC机构们大举进入后端投资的PE化形成了极端的对比。
姑且把这两年的这种趋势称之为PE机构在向VC化转型的尝试之举。但是,本月初发布的2014年上半年中国PE投资市场数据统计结果来看,PE向VC化的这种小规模投资并未成大气候。
上述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PE市场投资共计发生231起投资案例,虽低于去年同期的312起和去年下半年的348起,但披露投资金额的194起案例的投资总额达到197.9亿美元,大幅超过去年同期的133.03亿美元以及去年下半年的111.79亿美元。与此同时,今年上半年单笔投资的平均投资额也达到1.02亿美元,环比及同比增幅均较为明显。
PE机构的投资热情正在回升已成事实。“我不认为PE会VC化,也并没有看到PE长期向小规模投资转变的趋势。”贝恩公司大中华区总裁唐麦(Michael Thorneman)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去年PE行业可能是走到了谷底,但今年会有一个持续向好的态势,PE投资的项目、投资的规模都会往上走。”
PE难投早期:市场行情是左右PE投资规模的命门吗?或许不全是。要让一家做惯大手笔投资的PE机构开始习惯用小投入来博大回报的思路,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就拿文章开头提及的那家PE机构来说,根据它的内部人士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提供的信息,该早期基金虽然成立已两年有余,但实际的投出量并不大。“投早期和主投成长期及成熟期项目在投资策略上是大不相同的。”他说,“早期投资看商业模式、看团队会更多,但投PE绝对是以财务模型、企业发展速度、行业前景为先的,判断的基本着眼点完全不同。”
一位投早期的VC合伙人也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一般PE投资机构转做早期比较难,需要一定的时间,不管是在人员配置还是投资策略、价值分析等决策方面,对他们来说等于是块全新的业务。”
上述PE内部人士并没有否认这一点,他直言,机构在单只早期基金成立后,曾尝试过转型投早期,但实际操作难度大。“做PE时接触的都是一些已有业务积累,有数据可对比的企业,企业估值明晰,都是已经成形的项目,可一旦尝试接触早期项目后发现,这类项目变数太多,可能商业模式、团队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什么都没有怎么给估值?真的很难判断。”他说,而最关键问题还在于投资回报上。
“投资早期项目的话,虽然风险与回报成正比,但从本质上来说,做惯了PE还是更喜欢稳健型的投资,毕竟这样的成功率要高很多。”上述PE内部人士说。
唐麦也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在大部分的成熟市场中PE的回报都会比VC稳健,VC会带有更多的不确定性。
在唐麦看来,如果让一只原先定位于PE的基金转型去做VC才会关注的项目,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体量偏大的PE为了完成整只基金的投资,会需要寻找到足够多的交易项目,但由于单笔投资量小,累积过多的项目投资会让他们要花更多的精力去应付被投企业,而如果大部分的投资都是持有少量股权的话,PE的话语权会更少,这种应对就会更难。”
据上述PE内部人士透露,机构对于这只早期基金的投资态度明确,若碰到有合适的项目就投,不刻意去为这只基金找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