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东大街,这个被当地人称为“西部华尔街”的地方,众多包括P2P在内的民间金融理财机构,正上演着“出生与跑路”皆频繁的西部大片。
在P2P企业最集中的高档写字楼里,慧财网CEO彭勇正在向经济观察报讲述其与资本市场的故事。这家已上线两年有余的P2P平台已经引入包括律所、券商、风投等机构,正谋划3年左右登陆资本市场。
拿到软银1000万美元风投的易贷网董事蒋德清亦向经济观察报证实,已接到软银方面提出的要求:3到4年内登陆资本市场。多位业内人士向经济观察报表示,P2P洗牌在所难免,在“赢家通吃”的局面下,拥有强大资本支撑的巨头会占得先机。
上市压力:“P2P企业已经走到一个瓶颈期,上市是获得出路的一个重要方式。”彭勇指出,谋求上市是行业发展倒逼的结果。
所谓“瓶颈期”是:日渐落地的监管就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每个P2P企业头上;“国家队”和上市公司的进场又进一步勒紧了“草根金融”的生存空间;虎视眈眈的“BAT”三巨头,让众多小公司时刻处在“寸草不生”的恐慌之中。
根据“网贷之家”发布的《2014中国网络借贷行业上半年报》,截止今年上半年,共有1184家P2P网贷平台,预计至2014年底,该数量将达1500家,2013年以来至今已有120多家平台倒闭。
日信证券西南总部总经理柴亚军认为,P2P企业若上市仍然要在商业模式方面做进一步摸索,同时“要改变现有的不可持续的高利润模式,转变为具有持续盈利能力的企业”。
“商业模式单一”是P2P企业面临的重要瓶颈。目前信息中介类的P2P主要收入为针对投资人收取其利息收入的1%—10%不等,对借款人根据借款金额收取2到3个点的“服务费”。
在蒋德清看来,该类模式目前难以保证企业营收的主要原因是“体量太小”,在规模经济的情况下,“足可以保证企业盈利能力”。但他同时承认,“P2P企业仍需要认真考虑多种盈利模式”。
一个可能的方案是,上市后,“可以将P2P打造成一个类似于金融超市的客户端”,在这个盘子里装入如“保险业务、银行理财产品”等各种金融衍生服务。
此外,在“跑路”频发的压力下,拟上市公司还要面对证监会对信息披露和风险控制的严苛审查。P2P企业“打法律擦边球的灰色生长模式”也将面临考验。
反对之声亦有。“现阶段,从政策上说P2P不应该上市,”中国第一部民间金融(借贷)小说系列书作者、四川民间金融研究院院长吕志刚对上市热潮提出了质疑。在他看来,“P2P发展的关键在于风险控制,上市虽可以规范企业的某些行为,但无法解决风控问题,贸然上市有向股民转化风险的嫌疑”。
成都市金融系统一位不愿具名的官员表达了对上述观点的赞同。该官员表示,“在P2P行业大环境特别是公信力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冒然上市带来的风险扩散仍值得警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