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车是一类非标准化的出行模式。这类P2P服务的两端,一端连接的是开着各类不同档次车型、既未接受过正式培训也不把拼车当正职的车主,另一端连接的是要前往不同目的地、个体需求迥异的乘客。这一切使得拼车很难建立标准化的服务。
而值得注意的是,拼车行为模式也与一般的消费行为模式不同。在这种模式里,消费者不再是“上帝”——作为消费者的乘客时常需要迁就车主,除了与车主商定上下车地点(两者前往的地点很难是完全一致的),还很有可能需要等待其他的拼车者到齐了才能出发。
只有你不把沟通成本和时间成本当作真正的成本时,拼车才能算得上是经济和廉价的。于是,像“哈哈拼车”这一类重社区和即时沟通的拼车软件出现了——他们希望借助社区来加速用户需求的匹配。
而当我刚认识“天天用车”的创始人翟光龙时,他不止一次地告诉我他们的服务不是拼车。事实上,用户对拼车服务的预期是很难与实际情况保持一致的——正如上文所描述的场景,如果车主始终不愿意帮你送到离你目的地更近一点的地点,你除了换个拼车车主,似乎也没什么更好的办法了。
“天天用车”所提供的搭车服务与传统的拼车服务并不相同。首先,他们的价格体系相对较高,用翟光龙来讲,这是为了“揽尽可能多的车主“。而确定这个价格体系的原因是车主不必为了凑拼车人数而延长等待时间,价格激励也能激励车主,让他们觉得提供更好的服务是能带来相应的价值回报的。
“天天用车”只允许车主一次搭载一名乘客,翟光龙认为“一对一”比“一对多”能够更好地保证服务质量。而在这个用车平台上,乘客不需要像拼车那样去协调车主所决定的上下车地点,也不需要协商定价(平台提供了统一的定价方案),在这些方面上,“天天用车”提供的是更接近出租车的用车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