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私募股权投资行业发展的立足之本,投中集团即将在8月份发布年度创新榜单。在此之前,从资本与产业结合的角度出发,我们选取了十个典型的先锋案例,对过去几年中那些在创新之路上扮演着先锋角色的企业进行回顾和总结。它们大多都经历过大红大紫,有的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有的在融资过程中屡屡受挫,有的备受争议、经常被舆论推向高峰,有的则在与资本博弈的过程当中伤痕累累,已不复昔日风光。
24券:资本市场态度变冷 资金链断裂至失败。据投中集团旗下数据产品CVSource统计显示,24券于2009年和2010年两次分获数百万元人民币天使投资;2011年2月,获马来西亚成功集团(Berjaya)千万级美元A轮融资;同年7月完成B轮数千万美元融资,由新加坡伟高达金融集团(Vickers Financial Group)和鼎晖投资领投,马来西亚成功集团跟投;同年11月获高伟达和成功集团C轮千万美元级别融资。
用24券创始人杜一楠的话讲,“团购终究是个30%靠团队,70%靠资本的行业”,这种判断在经历过那段急需资金、资金又迟迟未到的灰暗岁月之后,显得尤为深刻。
不到5个月,24券通过两轮融资累积拿下超过3000万美元现金。在资本的帮助下,24券开始疯狂扩张,也开始了对市场广告的狂轰滥炸,一度占据国内团购销售规模的第四位。半年中,24券业务从20个城市扩张到102个城市,员工从300人猛增至4500人。
2011年9月,杜一楠急需一笔新的融资时,市场的风向却说变就变了。
这个变化一方面是二级市场的下挫对VC/PE市场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是趋于理性的资本市场对团购概念的理解从销售额导向,逐渐转变为毛利,甚至是净毛利导向。好的资本给创业者带来的帮助除去资金方面外,还表现在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察觉,以及对战略方向的建议上,而24券当时的市场反应无疑较为缓慢。
杜一楠2011年2月A轮融资时,曾问投资方是要规模还是要毛利,投资方斩钉截铁的答复称是要规模;6、7月B轮融资时,他向投资方问了同样的问题,投资方回应称规模和毛利都要;9、10月急需新的融资时,杜一楠想变,但资本市场对团购的理解还存在杂音,杜一楠自己也踌躇了。
事实上,24券的过慢反应也有它自身尴尬的地方,位居国内第四的市场份额使杜一楠仍想在“规模”这条老路上再搏一搏,以待挤进前三后能有更好的融资议价,这使得24券的现金流在C轮融资前更为加剧的向外流出,到2011年9、10月份已非常紧张,可新的资本方却迟迟未到。
2011年12月,除鼎晖外,24券的前两轮投资方都追加了投资。随着资本环境的走低,鼎晖内部对团购项目的看法也发生了巨变。据知情者称,其实鼎晖内部一直存在分歧。24券获B轮融资时,鼎晖内部是王功权的支持声音占主导,认为国内本地生活服务的机会还很大,团购是个切入点,市场尚未定型,应抓住投资机会。那段时期,鼎晖也投了窝窝团。但随着王功权的“出走”,以及市场发生的变化,鼎晖对团购项目逐渐失去了信心。
2012年10月20日,24券网站挂出停运公告。随后与投资方的谈判也以失败告终,24券彻底关闭,未来不会恢复业务。 |